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时尚是明天的传统 传统是昨天的时尚
//www.auribault.com 2016-03-07 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 更多

  商子雍 文章的题目有点儿拗口,好像是绕口令。但这十几个字试图展示、或者说希望概括的是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时尚也罢,传统也好,都是一种文化形态,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第二,人类社会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唯一的区别是,地球上所有的那种物质层面的江河,都会有穷尽之处,或流入湖泊,或流入大海,也有的是在沙漠里或其他什么地方消失,而文化这么一条精神层面的长河,是没有尽头的,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永远滚滚向前。

  第三,在文化这条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长河中,时尚和传统这么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总是在不断地转换身份、不断地循环往复。比如,以1950年为坐标,立足于这一年回望50年前,世纪之初人们心目中的时尚,在经历了诸多发展变化以后,到了世纪之中,已经成为传统;同样立足于1950年展望50年后,世纪之末人们心目中的传统,正是1950年前后的时尚。这种变化,正如本篇文章题目之所谓:“时尚是明天的传统,传统是昨天的时尚。”

  下面,对前述这三层意思,我们稍稍铺排一下,做一点儿粗浅解读。

  前面已经提到,时尚也罢,传统也好,都是一种文化形态,属于形而上的范畴;那对文化,又该如何定义呢?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文化,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识文断字、读书多、知识丰富。而广义的文化,则是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总和。按辞书诠释,时尚者,乃“当时的风尚”;而传统,则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对这样的解释进一步思考,我们不难明白,传统是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时尚是求新求异、不断变化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而支持传统存在以及推动时尚萌生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据此可知,由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这些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内容所构成的传统和时尚,它们理所当然地是一种文化形态。

  再仔细想想,时尚的形成过程,好像又都是由少数人的变异和多数人的趋同这样两个阶段所组成。以任何一个时代的服饰为例,总是由人数较少的“变异源”在服装上不断地开风气之先,尔后众多人的趋同终使变异成为时尚并广泛流行。对前者,可称之为“所饰无常”,而后者呢,则可呼之曰“以同为快”。之所以会如此,我看怕是主要缘于对美、对新、对奇的追求。人的这种追求,是正常的、正当的,在我看来,完全无可非议。

  还想指出的一点是,从古到今,时尚的策源地都是在城市。之所以会如此,无非是由于城市有着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时尚是一种文化,同时又要依赖于经济基础,它的流行从城市——尤其是从大城市开始,是一种必然。仍然以服饰为例,古时,“异装奇服,朝新于宫廷,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今天,新潮服装不也同样是不断在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首先出现,然后逐渐向西、向北挺进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对时尚似乎太过苛刻。继续以服饰为例,改革开放之初对所谓“奇装异服”曾大加挞伐,近几年对追求名牌服饰又多有非议,不都是显示着对时尚的敌视吗?岂不知前者是社会走向多彩,后者乃社会步入高档,这些时尚,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突出成果的表现。有些人思想跟不上历史的进步,总习惯于拿旧尺子丈量新事物,结果呢,历史依然大踏步前进,只不过他们却让人感到有些可笑了。

  时尚是一种前卫文化、先锋文化,也因此,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总是呈现出很难相融甚或尖锐对立的状态。但事实上,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意识形态。如果用一条河流来比喻动态的文化,遥远的传统在河的源头、上游,眼下的时尚则是河的中游……就像青海三江源地区的长江和壮阔于江汉平原的长江截然不同一样,时尚和传统在形态上也是迥然有异。然而,不会有人因了长江中游的水面壮阔,便对呈现着涓涓细流态的长江源头鄙薄甚或否认;同样,时尚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基因,就如同长江中游壮阔水面里 ,也包含着长江源头的涓涓细流一样,也是谁都无法抹杀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创新乃时尚的灵魂,也因此,绝不可以以弘扬传统、继承古典为幌子对时尚的创新横加打压——哪怕这种创新较之传统的规范来显得多么离经叛道。传统和时尚,其实是“貌离神合”。时尚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改造、升华来丰富自己,来扎牢自己的根;而传统文化,则要利用时尚的躯壳,来获得新的生命和活力。它们二者是相依相存,离则两伤。

  发展时尚,还不可以忽视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纳。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中国人对非我族类的外来文化,常常会抱有一种怀疑、甚或敌视的态度——这种种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明清以降,最高统治者源于内心的虚弱和不自信,把极端错误的“闭关锁国”之策,奉为治国之圭臬。但事实上,面对外来文化的健康心态是平和。平和的心态是强者的心态、智者的心态。由于强大,对外来文化敢于包容,由于智慧,对外来文化能够吸纳,这就像台湾学者许倬云所言:长安文化(也就是大唐文化)的优势或曰主要特点,就在于“包容之量,消化之功”;这里所说的包容是一种胸襟、消化是一种能力。另外,西人有谚:“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几千年来,尤其是在中国特别强盛的汉唐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通过文化的交流、包容、碰撞、磨合,既积极地影响了世界,也成功地发展了自己,其遗泽,至今还让我们受用无穷。如今我们发展时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不可以忽视对前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开放包容,消化吸收,汉唐时期如此,今天也应如此,将来仍应如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人的生活,不管是物质层面抑或精神层面,都从单调乏味逐渐变成丰富多彩,时尚在中国的不断形成和广泛流行,说明中国人的日子,已经从低层次的“活着”慢慢提升到高层次的“生活”,这表现了我们社会的富裕和宽容,是好事。当然,文化有良莠,亟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时尚当然也不例外。即就是如此,也不必视时尚为洪水猛兽。请相信老百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万万不可总是视他们为“下愚”。

  “时尚是明天的传统,传统是昨天的时尚。”对文化而言,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前面我说过:不可以视时尚为洪水猛兽;但还要强调的是:应该对传统满怀敬意。以这样的从容和自信去继承传统、创新时尚,我们就能够赢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