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珍视旧物中的精神积淀
冯骥才
//www.auribault.com 2016-05-27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两年前,我曾到一位年轻朋友的新居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屋内一切都是崭新放光。我问他原先家中那些老家具呢,尤其是一件大漆彩绘的屏风,古韵盎然,极具神采,给我的印象很深。不想这朋友笑着说:“原先那些旧东西和这新房子不配套,全不要了。你说那屏风呀,没想到竟卖了一万四千块。我这套意大利真皮沙发就是拿那玩意儿换的。”我如挨了一棒,更像是卖了我的宝贝。

  事后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是:咱们每个人都保护好一点老祖奶奶用过的东西!

  欧洲人把遗产看得很重要。“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就是“父亲留下来的”。它有物质(财富)的含义,也有“精神”(财富)的内容。这就像我们家中相册里那些父母以至祖上的老照片。照片上留下的记忆总是大于照片的本身。它延长我们的人生,巩固着我们的生命积淀,时时焕发着我们的生活情感,然而不单是照片,其他旧物,也一样是过往岁月年华实实在在的载体。可是,面对着这些陈旧又沉默的遗物,人们往往就缺乏文化的悟性了,甚至纯粹把它们当做了一种物质性的家产。

  于是,我们的家庭很少有历史印痕。或者说,虽然我们自豪于自己的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里却很难见到遗迹。过去由于穷,能卖的早都卖了;现在由于富,赶快弃旧换新。

  这里边,有一个对“旧”的思辨。

  以旧更新,原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蕴含着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农业文化中,旧的含义便遭到分外的贬低。农业以一年四季为一个生活周期。每每完成这一轮,便进入一次新旧的交替与更迭。生活包括一切企盼与希冀就立即从旧岁跳入新年。所以,每逢春冬之交的年的全部意义,就是除旧和更新。在这种文化滋育中,便生成了一种厌旧心理。旧,只是一种过时,一种多余,一种废置。是不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家庭的历史就像田地里的庄稼那样年年入秋便连根锄掉?能看见的只是当年的新苗新穗?

  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把遗产过于物质化了。如果只把它当做一种物质,我们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置它;如果也把它视为一种珍贵的精神,我们就会永远守卫着它。以它为伴,以它为荣,把它作为生命的并不次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5月25日《广州日报》,原题为《家庭的遗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