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认识你自己
张静雯
//www.auribault.com 2016-10-0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传说中阿波罗神殿的门楣上刻着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如今已是21世纪,科学技术飞跃过了好多轮,但好像谁也没胆量拍着胸脯说,自我认知的谜题已经被破解。自我是深渊,但人们从未停止探索,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如此,普通人也一样。

  假期快结束的时候瞥见一个不痛不痒的新闻故事:女白领花4万块做了个癌症风险基因测序,报告拿到手懵了一脸,专业术语堆在一起,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在讲啥。做报告的机构也很高冷,表示只做检测,不负责解释。

  一出都市闹剧,不见得多值得同情。给这则新闻起标题的编辑显然也是这么想的,“精英女轻信一滴血测所有,花4万元买‘基因天书’”,言语里的嘲讽味隔好远都能闻到。我看这也大可不必吧,毕竟人家是被坑了,而且也未见得是因为傻。基因测序也不是没有科学依据啊,毕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通过这玩意儿消除了乳腺癌隐患的。渴望借助科学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身体,也没什么好说的。

  隔了一个长假,我仍旧惦记着上海那个葱油饼小店。弄堂里的阿大葱油饼店被BBC报道后成了网红,节前慕名而来的食客却扑了个空,网红葱油饼店因为无证经营,被责令停业了。

  被关门的小店远在上海,但美味无处寻的悲伤,全世界的吃货都有共鸣,愤愤不平的吃货慨叹“树大招风”,若不是火出了国门,怎会招来有关部门。我吞下口水,忍不住替市场监督部门说句话,说他们选择性执法,还真有点冤。新闻报道里说,阿大老伯的店被责令关停真不是第一次。

  老伯在自家居民楼里起炉灶开店,按规定拿不到执照,这是症结所在,这里面不能说没有公共利益的考量,居民楼商用的隐患,倒不是危言耸听。根据监管部门的说法,他们曾经多次执法,但关停一阵子之后,葱油饼的炉火又偷偷地升了起来。

  执法者和老伯之间你来我往,暧昧拉锯,这情形可不稀罕。屡禁不止,当然和吃货无法抵挡美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关了店,老伯靠什么维持生计呢?租个店铺倒是能办上执照,问题是租不起。于是暧昧的拉锯难以停止,执法成本耗了不少,到头来安全的、卫生的、环境的隐患,一个也没消除得了。

  说起来,阿大老伯三十多年来的葱油饼事业也是历经变迁。上世纪80年代在菜市场经营,证件俱全,菜市场拆迁后,又做过餐车、路边摊,被取缔之后回家开店。

  葱油饼老伯的经历里隐隐能看出一个城市变迁的脉络,清理、整治、改变,老伯这样的小人物的命运,随之浮沉。轰轰烈烈的变迁中,对待随之浮沉的小人物的态度与方式,也是一座城市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说到城市治理,不由得想起假日期间流传得很广的一句感慨: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南锣鼓巷。把杂七杂八的小吃摊、杂货铺笼络到一起,倒是给伪文艺青年旅行者们省了不少工夫,消费效应也聚集得快。只是,到每座城市,吃的看的买的都一样,不会恍惚吗?

  这种治理和发展思路,还真不是近几年的事儿。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突然有一天,在我生长的那个南方三线城市,街上原本形态各异的店铺招牌,全都换上了相同的底板。整齐统一,说不上不美,只是参差多态的城市生活本真没了,城市的面目也随之模糊,还是挺遗憾的。

  说这么些并不是想抒发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情怀。统一装潢街边店铺,和查抄无证经营,完全是城市治理的两个维度,不过我看,这其中的治理思路倒不是完全割裂,它们都有些粗放,忽略差异。一律统一,或者一律禁止,然后呢?看起来光鲜亮丽,或者消除了隐患,可“然后”的问题,可能更深刻、更绵长。

  比方讲查禁商贩,那自然是城市治理的一部分。但查禁的背后,是个体和家庭的生计,是各种各样的苦衷。成为网红的阿大老伯运气不算坏,他的苦衷能被人倾听,政府也承诺帮助协商解决问题。不知道和他遭遇类似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妥帖的公共政策,是建立在这些苦衷细致入微的体察之上的。讲求统一的治理思路,却很难触及到差异化的诉求。

  城市不仅仅是空间,也体现价值观。管理者对城市的认知、最终的关怀,都该是人。忽略了这一终极的价值,一个城市以及它的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一定是迷失的、模糊的,再光鲜的外表,也掩盖不住混乱不堪的基因序列。

  很多时候,管理者并不是不懂得变通。和阿大有相似遭遇的梦花街馄饨店店主姐妹就对城管很“感激”,“22年了,他们一直对我们挺客气。从前,会有穿制服的上门,通知明天有大检查,‘你们关几天再说吧’。”听着挺暖。

  如果管理的变通,能变成政策的便利,治理思路的升级,也不必这么周折了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