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黎平
田东江
//www.auribault.com 2016-11-02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点已经众所周知。在遵义会议之前一个月,还有不大为人所知的黎平会议。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在行军方向路线上做了重大调整:原定北上湘西,转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界行进。这一大政方针,决定了红军长征战略的重大转折。因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进行了重要准备或可称为预演。

  黎平那个地方我到过一次,其在1985年即成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红色史迹之外,历史内涵也相当丰富。黎平会议会址就在翘街之中,翘街于2011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整条街道顺坡势而建,因两头高,中间低,形似翘起的扁担而得名。走在翘街上,徽派风格夹杂本土特色的建筑样式,颇能感受到文化融合的魅力。黎平历史文化中最值得记忆的一笔,或许是它在“改土归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黎平崇山峻岭间主要生活着侗、苗、瑶、水等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必然应用其中。清雍正四年(1727),巡抚云南兼总督事鄂尔泰任奏言:“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当然并非始自鄂尔泰,他自己也说了:“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但经过鄂尔泰的力推,改土归流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其中黎平扮演的角色正有排头兵的意味。

  鄂尔泰的奏言,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赞同,他被委派总督云、贵、广西三省,“讨乱苗,以广泗佐其事,奏改调黎平”。这就是说,他又找了个得力助手张广泗任黎平知府。综合《清史稿》之《鄂尔泰传》与《张广泗传》,可知张广泗的手段也无非招抚与镇压两途。雍正五年,张广泗擢贵州按察使,开始推进全省的改土归流。六年,“广泗率兵赴都匀、黎平、镇远、清平诸地化导群苗,相机剿抚”,亦因此而“超授巡抚”。七年三月,“广泗率师攻贵州丹江鸡沟生苗,破其寨,种人悉降。上下九股、清水江、古州诸地以次定”。八年五月,“招黎平、都匀等寨生苗内附”。剿与抚双管齐下,成效显著,“诸土司慑军威纳土,疆理其地,置郡县,设营汛,重定三省及四川界域,而诸土司世守其地,一旦归版籍,其渠诛夷、迁徙皆无幸”,其中也昭示出了改土归流进程中相当惨烈的一面。

  有趣的是,黎平本地侗族有一首古歌叫《从前我们做大款》,此中“大款”应该与我们寻常理解的迥异,因为此歌是缅怀侗族吴勉起义的。《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十一年(1378)六月,“五开(黎平旧称)蛮叛,杀靖州指挥过兴,以辰州指挥杨仲名为总兵官,讨之”;十八年(1385)十月,“楚王桢、信国公汤和讨平五开蛮”,讲的都是这回事,而两次讨的正是吴勉,头一回吴勉蛰伏起来,后一回属于东山再起,但最后吴勉父子“悉送京师”被害。《明史·诸王传》中也讲到,“铜鼓、思州诸蛮乱,命桢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帅师往讨。和等分屯诸洞,立栅与蛮人杂耕作。久之,擒其渠魁,余党悉溃”。《汤和传》则提到了汤家付出的代价,小儿子汤醴,“积功至左军都督同知,征五开,卒于军”。

  土司遗址在去年申遗成功之后,各地见存的土司遗迹或都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如今到黎平走走,也会发现大量原始风貌还依然存在,唯土司踪迹丝毫未见,是为很大遗憾,可能是本人行色匆匆之故吧。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余以为在介绍红色史迹的同时,开发出与之相应的历史文化内涵,或对深层次地了解长征大有裨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