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铁马秋风与铁骨柔情
张顺亮
//www.auribault.com 2016-11-09 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当子女提出“想在城里安排个工作”的要求时,开国将军们如何回答?大将徐海东说:“我们流血闹革命图个啥?现在农村有田地种,有房子住,穷苦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你回到农村与乡亲们一道种田有什么不好呢?”少将钟伟问道:“大家都不种地,哪来的粮食?”上将李达则一口回绝:“以后不要再提这事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终身不忘本的党性觉悟;“我的儿子是农民”,则是三位开国将军正家风、严家教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没有“一门心思为百姓,息息相通连血脉”的公仆情怀,就没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家风传承。干事业铁马秋风,爱子女铁骨柔情,正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无数先辈为党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失去亲人,功绩卓著若星辰,声名显赫昭日月。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有9位独臂将军,3位独腿将军。徐海东10年征战9次负伤,身留17处伤疤,一族83人,66人殉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

  康德说:“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付出有多壮烈,创业有多艰难,对生活就有多珍惜,对子女就有多严厉。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毛泽东坚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周恩来为家人制定“十条家规”,朱德要求子女“接班不接官”,万里坚持“朝里有人难做官”,滕代远主张“送子下乡锻炼”,韦祖珍总是“步行送子上火车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红色基因哺育的谆谆家训、磊磊家风、厉厉家教,惠及一个家庭,激扬清风正气。

  革命家庭,赤子家风。清正醇厚的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如同绵绵细雨、习习凉风,滋润心灵、培育美德。瞿秋白唯一的女儿瞿独伊追随着父亲的脚步,追寻着父辈的信仰,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95年风雨历程。陈毅给女儿的诗里写道:“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老一辈革命家与子女们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文明的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质朴的家风,在润物无声中播种和谐的种子,同构一脉相承的红色气质,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铁马秋风与铁骨柔情,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二者犹如并蒂之花,荣辱与共、血脉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主动融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于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无声无息、延绵不衰,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党风正才能走得远,家风清才能行得稳。铁马秋风干事业,砥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强党性;铁骨柔情严家教,涵养“爱则为之计深远”的亲情观念,能描绘大写的人生,亦能引领社会风尚。正所谓,家庭的梦,你我的梦,国家的梦,终将浓缩成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