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走出去”,走进心里
张 贺
//www.auribault.com 2018-02-22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上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教韩国某企业的一位干部学中文,每周一次,教材就是中学语文课本。据我的这位学生讲,公司为了鼓励员工学中文,规定凡是能讲中文的就涨一级工资,并且请家庭教师的费用公司给报销。我的这位学生学习挺认真的,每篇课文都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但限于基础不牢,他说起中文来还是磕磕巴巴,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些懵懂。

  某日,开讲林觉民的《与妻书》,其中有一句是林觉民对妻子说,与其让我先你而死,不如让你先我而死。我的学生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林觉民既然爱他妻子,怎么能让妻子先于自己而死,还这么坦坦荡荡地说出来。我反复解释,他还是不明白。最后我问他,失去至爱的悲痛是不是谁都不想承受,如果林觉民先于妻子而死,这种难以忍受的悲痛就要妻子来背负,林觉民是不想让妻子承担这种悲痛才这么说的,这是爱到了极点才会有的表达。“哦,这样啊,”他低着头想了想,沉默了几分钟,突然哭了起来,大滴大滴的眼泪从脸上淌下来。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就这样在我面前哭得浑身颤抖,好久才平复。

  我和这位韩国学生一别已有20多年了,我相信,他也许会忘记我,但绝不会忘记《与妻书》。

  今天的中国比20多年前更加开放,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比那时候密切得多,但中国出口货物多,而传播思想文化少,以至于某些外国人对中国始终存在误解乃至偏见。特别是对西方中心论者而言,很难理解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存在,对中国发展模式、对中国政府管理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都困惑不解,诸如“中国崩溃论”“中国称霸论”轮番出现却又反复落空,更使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缺少足够的认知。

  “民相交,在心相通”,消除误解和偏见,文化是个很有力很有效的途径。像《与妻书》这样表现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管是哪国人,不管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不难理解林觉民为实现民族解放而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都一样会为之感动。文化的力量就在于打动人心,只有走进对方的心里去,才会发生作用。钱锺书先生曾说,人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死记忆,一种是活记忆。所谓死记忆,就好比是在石头上刻字,不管刻得多深,年深日久,石头上的字迹最终都会越来越模糊。而活记忆就好比是在树上刻字,树越长越大,字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借用这个说法,文化走出去也要像在树上刻字一样,深入人心,与日俱增。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只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有多好,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使世界理解中国。文化沟通心灵的作用是走出去最应该重视的地方。因此,那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优秀之作,才是走出去最值得下大力气推广的。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