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里的陕北
马 语
//www.auribault.com
2018-04-16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作家史铁生到延川清平湾插队落户,同绥德过去的“破老汉”一起给生产队拦牛。作家笔下这样写: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
本地人都知道,北京知青眼里这陕北人的光景,并不只在这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远,祖祖辈辈的陕北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块悲壮的土地。众多文人笔下曾这样描写她:地域辽阔,广漠延绵,峰岭交织,莽原逶迤。传统的陕北人,是大皮袄,是大裆裤,是百纳鞋;男人的标志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女人的标志是“红裹肚”。这里的人们曾艰难度日,自称受苦人。贫瘠的土地,苦?鞯纳?睢H萌耸翟谖薹ɡ斫獾氖牵?馄?恋厣仙?钭诺娜嗣堑母星樘斓亍⒕?袷澜缬质呛纹浞岣欢嗖誓兀≡谡饪樯搅汉庸怠⒎缟巢萏补泊娴纳?钐斓乩铮???酥诙嘁觳史壮实拿窀枳髌贰??BR> 三十里的明沙,
二呀嘛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的路上为了看妹妹,
半个月我跑了一个十五六回,
十五六呀回,
把哥哥我就跑成了罗呀么罗圈腿。
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那风,
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
……
许多歌主题多是表达男女的爱情和感情。但场景不同,歌词和曲调均不同,可看出创作者之众。不同的词曲,不同的故事,艺术上却比翼齐飞,可看出民歌创作多么繁盛。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肯定是定律了。带着泥土芬芳,又表达人间至真至情。既在民间久唱不衰,又在城市大剧院赢得不息掌声,那一曲曲陕北民歌,就是极好诠释这一真理的作品。
更令我们惊异的是,在这片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甚为恶劣的土地上,那些年代,有生活,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艺术。
酷暑寒冬,天光云影,雨雪雷电,连绵起伏的沙丘间,曲折陡峭的山道上,长城内外,赶牲灵的人儿边走边唱;激流险滩,漩涡弯流,惊涛骇浪,大河上下,搬船的艄公也把歌唱。
上世纪二十年代,陕北佳县荷叶坪村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流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心声的语言,创作出了震惊中外的《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十七岁就跟着父亲流船,常年四季奔波于包头至吴堡碛口间的黄河波涛之上,对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再熟悉不过了。惊险的流船岁月,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的黄河故事,为他创作民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小儿子家里至今保存着父亲编歌词的本子。同时,那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曲折回环的山川河道,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练就了李思命一副好嗓子。1920年的春节,村里闹秧歌,他拿出早就编好的节目,与同村的张士铭(男扮女)合作演出《搬水船》,他扮演老艄公。老艄公:“姑娘!你要坐船,我老汉有个对子,你能对上我就搬你,对不上我就不搬你!”陈姑娘:“艄公,请开言!”
老艄公唱: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陈姑娘唱: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
首次演出,一村男女老少无不叫好。同村李韶华先生将这场演出完整记录,其中《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的词曲从此基本固定下来。后来每年春节闹秧歌,《搬水船》成为必演节目,并很快在黄河两岸流传开来。岁月流转,这民歌却成为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
李思命这位一生奔波在大河上下的陕北农民,用高亢辽远的歌声,表达对黄河的深情咏叹!那飘荡在浪涛之上的歌唱,也是他与命运奋力抗争最真实的写照。而且这抗争,引起了黄河两岸广大穷苦老百姓几代人的共鸣!一曲歌声,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于黄河两岸突起,永驻天地间。
多情、憨厚是这块土地的灵魂。那时,苍茫的高原上,到处都缭绕着这样不息的歌声。
山坡上耕地的男人在唱: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
受苦人盼的是好光景。
弯弯的山路上,唱歌的是赶脚的汉子:
三天的路两天赶,
好婆姨出在张家川。
静悄悄的山村里,纳鞋垫的女人在叹息:
蓝格英英天上云追云,
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
大山梁上的庄稼地里,有令人断肠的忧伤: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哪达儿想你哪达儿哭。
……
这些歌谣,词、曲作者和歌手,都是些陕北高原上的脚夫、揽工汉、拦羊后生或搂柴婆姨。但这些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都市里的音乐专家、艺术家们都赞叹不绝惊叹不已。其久唱不衰的生命力,同样让许多歌手自叹弗如。陕北民歌是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有名作者和无名作者们,世世代代共同创作和续写的陕北人的生活史歌。一位音乐专家在作了多年研究后这样说: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
本地人都知道,北京知青眼里这陕北人的光景,并不只在这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远,祖祖辈辈的陕北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块悲壮的土地。众多文人笔下曾这样描写她:地域辽阔,广漠延绵,峰岭交织,莽原逶迤。传统的陕北人,是大皮袄,是大裆裤,是百纳鞋;男人的标志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女人的标志是“红裹肚”。这里的人们曾艰难度日,自称受苦人。贫瘠的土地,苦?鞯纳?睢H萌耸翟谖薹ɡ斫獾氖牵?馄?恋厣仙?钭诺娜嗣堑母星樘斓亍⒕?袷澜缬质呛纹浞岣欢嗖誓兀≡谡饪樯搅汉庸怠⒎缟巢萏补泊娴纳?钐斓乩铮???酥诙嘁觳史壮实拿窀枳髌贰??BR> 三十里的明沙,
二呀嘛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的路上为了看妹妹,
半个月我跑了一个十五六回,
十五六呀回,
把哥哥我就跑成了罗呀么罗圈腿。
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那风,
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
……
许多歌主题多是表达男女的爱情和感情。但场景不同,歌词和曲调均不同,可看出创作者之众。不同的词曲,不同的故事,艺术上却比翼齐飞,可看出民歌创作多么繁盛。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肯定是定律了。带着泥土芬芳,又表达人间至真至情。既在民间久唱不衰,又在城市大剧院赢得不息掌声,那一曲曲陕北民歌,就是极好诠释这一真理的作品。
更令我们惊异的是,在这片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甚为恶劣的土地上,那些年代,有生活,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艺术。
酷暑寒冬,天光云影,雨雪雷电,连绵起伏的沙丘间,曲折陡峭的山道上,长城内外,赶牲灵的人儿边走边唱;激流险滩,漩涡弯流,惊涛骇浪,大河上下,搬船的艄公也把歌唱。
上世纪二十年代,陕北佳县荷叶坪村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流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心声的语言,创作出了震惊中外的《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十七岁就跟着父亲流船,常年四季奔波于包头至吴堡碛口间的黄河波涛之上,对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再熟悉不过了。惊险的流船岁月,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的黄河故事,为他创作民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小儿子家里至今保存着父亲编歌词的本子。同时,那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曲折回环的山川河道,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练就了李思命一副好嗓子。1920年的春节,村里闹秧歌,他拿出早就编好的节目,与同村的张士铭(男扮女)合作演出《搬水船》,他扮演老艄公。老艄公:“姑娘!你要坐船,我老汉有个对子,你能对上我就搬你,对不上我就不搬你!”陈姑娘:“艄公,请开言!”
老艄公唱: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陈姑娘唱: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
首次演出,一村男女老少无不叫好。同村李韶华先生将这场演出完整记录,其中《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的词曲从此基本固定下来。后来每年春节闹秧歌,《搬水船》成为必演节目,并很快在黄河两岸流传开来。岁月流转,这民歌却成为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
李思命这位一生奔波在大河上下的陕北农民,用高亢辽远的歌声,表达对黄河的深情咏叹!那飘荡在浪涛之上的歌唱,也是他与命运奋力抗争最真实的写照。而且这抗争,引起了黄河两岸广大穷苦老百姓几代人的共鸣!一曲歌声,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于黄河两岸突起,永驻天地间。
多情、憨厚是这块土地的灵魂。那时,苍茫的高原上,到处都缭绕着这样不息的歌声。
山坡上耕地的男人在唱: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
受苦人盼的是好光景。
弯弯的山路上,唱歌的是赶脚的汉子:
三天的路两天赶,
好婆姨出在张家川。
静悄悄的山村里,纳鞋垫的女人在叹息:
蓝格英英天上云追云,
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
大山梁上的庄稼地里,有令人断肠的忧伤: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哪达儿想你哪达儿哭。
……
这些歌谣,词、曲作者和歌手,都是些陕北高原上的脚夫、揽工汉、拦羊后生或搂柴婆姨。但这些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都市里的音乐专家、艺术家们都赞叹不绝惊叹不已。其久唱不衰的生命力,同样让许多歌手自叹弗如。陕北民歌是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有名作者和无名作者们,世世代代共同创作和续写的陕北人的生活史歌。一位音乐专家在作了多年研究后这样说: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
编辑:张苇柠
张 铁:在广袤大地追寻精神原乡2015-08-04 |
江锡钰: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恩凤2015-10-13 |
大 地:民谣回流注重批判和自我表达2015-10-20 |
韩松落:谭维维制造声音奇观2015-12-11 |
原创新民歌主要听气质2016-02-04 |
民歌真人秀应抓住民歌的魂2016-03-31 |
正是花儿盛开时2016-08-29 |
在“长征路”上感悟历史2016-10-25 |
聆听母亲的心跳2016-11-04 |
让“文化自信”融入百姓生活2017-10-18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