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感恩节”应该被嫁接
张传发
//www.auribault.com 2015-11-26 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 更多

  今年的11月26日,既是“感恩节”,也是中国传统的下元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比二者“知名度”,前者明显高出不少。对此,天桥民俗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兴力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原因。他认为,感恩节等国外洋节的流行,主要是因为国内年轻人的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又曾有过断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公开资料显示,平时国内所说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1941年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假期则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中国新闻网)

  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不揣浅陋,笔者建议:这个“感恩节”,应该被嫁接!

  中国是文明古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是说“传统”;就“传承”而言,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道德建设”,应该有个节日的“载体”,应该有一个“通道”,也就是说,国家应该设立“感恩节”。

  从报道里来看,这个“感恩节”是从洋人那里搬来的,人家的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可当下这个“节”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成了年轻人的“美食节”,也很有可能变种为类似于“光棍节”的“商品促销节”,这就偏离了“感恩”的主题;而“洋为中用”,我们只能将人家“感恩节”这个名称借用来而进行必要的“嫁接”。

  嫁接“感恩节”,究竟是单独设节,还是与春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合并同类项”,这应该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由国务院来决定;当然,这种“设节”只是一个“壳”,根本上,“壳”内要有丰富的“内容”——感恩节,就是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恩”。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其成长过程中,在其奋斗过程中,一定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一定会有父母及亲人,包括老师、同学、同事、朋友,还包括那些“相识的”与“不相识的”,他们都曾经帮助过我们,都曾经有恩于我们,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说平时大家都很忙,那么,国家设立了感恩节,你我他,就得想清楚,每年这个节,应该给谁谁去感恩,别让他人背下里骂自己“忘恩负义”,更不应该“娶了媳妇忘了娘”。

  感恩节里去“感恩”,有物质上的“感谢”也好,且“多多益善”,但,有些情况下,即使是送上一束鲜花,即使是打个电话,即使是发条微信,即使是一次“促膝谈心”,即使是去病床前送去一脸“微笑”,都不失为一种“感恩”,那也是“千里路上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