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别把吓跑女孩的饭炒糊了
知风
//www.auribault.com 2016-02-14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 更多

资料图片

  如果说吓跑上海女孩的这顿饭,让人看了确实没胃口,那么,“这顿饭”连日来被“热炒”,已经有点异味了。2月13日,已经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但对“这顿饭”的议论却还在“深化”。人民日报评“上海女逃离”: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在肯定“农村大学生在改变个体命运之后,还需要完成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的前提下,提醒“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确实客观而大气。而来自澎湃新闻网的文章认为,“农村并不都破败,素质在提高”,并以所见所闻证明,“农村的面貌与农村大学生的成就,绝非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情况”。似乎想扳回一局。

  奇怪的是,尽管有人指出这可能是一场炒作,但没有人觉得是否已经过度解读。实际上,无论此事真伪,引发的争议已经是在借题发挥了。虽然在种种“发挥”里,不乏理性的分析和感情用事下的非议,但都比不上对这位上海女孩这种行为本身的讨论来得实际。而想以此撬动有关城乡差别、阶层固化等沉重板块,显然是徒劳的。

  有评论在“上海女逃离”中,引出了“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的话题。然而,假如“逆向思维”,城乡差别的结果中,是不是还应该包含条件优越的城里人,反而因物质文明而淡化的精神文明?高傲到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在城乡差别中,是不是还意味着越富裕越无情,而道德修养只留给了贫穷?相关评论作者用小说《红与黑》的女主人公作比较,以此类比这位上海女孩“已经接受对方在城市的独立存在,却无法容忍对方在农村的家庭出身”。

  笔者是在30多年前看过的《红与黑》,具体情节已经模糊。但还依稀记得,女主人公与于连的关系,是当地一位市长夫人与她家家庭教师之间的一段私情。其中市长夫人的利益取舍和道德审美,怎么能与现代年轻人的恋情相提并论?同样,这位上海女孩的眼界,也不同于100多年前一位贵族女性的目光。我想说的是,爱情虽然无法纯粹,但绝对的物化也是不合情理的。如果物质文明是这样一种结果,未必是社会的进步。

  而出自复旦大学研究生的观点,以“农村并不都破败,素质在提高”加以反驳,其实在潜意识里也隐含着“落后应该被欺”的意识。本来,对“上海女逃离”的讨论,仅局限于一年一度的春节聚会中,人际交往时基本的礼貌礼节,具体到在传统道德文化下,对人的起码尊重。而将一种失礼和失态,延伸到择偶上的毅然决然,并认为是城乡和贫富差距上的必然,那么,人们分别给贫富阶层,在道德范畴内赋予了什么感情色彩?“为富不仁”遭社会诟病,而“为富无情”就合情合理?

  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是既成事实,也是无法一下子改变的。但这种差别在物质意义之外,如果还人为附加精神上的歧视,并试图将其合理化,这绝对是不公平的。回到“上海女逃离”的讨论上,说到底,就算这顿饭相当丰盛,女孩流连忘返,也不能保证这段恋情天长地久。也就是说,“上海女逃离”事件的本身,无关人生追求这个宏大命题,而只是如何做人的一个细节而已。说开去没有多大意义。无非是不同社会阶层,在既定立场上的情感宣泄罢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