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月24日晚8时半,地球一小时熄灯仪式正式开始。2018年,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10周年。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发布,今年中国地球一小时主题为“开启我的60+生活”。(3月24日 浙江在线)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倡议世界各地的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熄灯一小时,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自2007年在澳大利亚首次举办以来,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之一。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开启我的60+生活”。在笔者看来,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在这短短的60分钟之外,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也正因此,自2009年中国参与接力“地球一小时”活动以来,风雨十载,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不可否认,“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的确具有提醒人们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参与者的环保意识也获得提升。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还引发更多的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入思考。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来参加“地球一小时”的活动,而对真正的环境保护,或许仅在于举办活动的这一天,抑或者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确,有时太过注重于活动形式的效应,往往忽略了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让人们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依然“大手大脚”地用水、用电、用煤、用油,这也让“地球一小时”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倡导“地球一小时”,与“无车日”等活动一样,时间虽短,但环保的意义却不短。它不是应景之作,而是一种导向与向往。在笔者看来,在日常生活中,遏制能源浪费的行为,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和积极性才是建设环境生态共同体的根本之道。
同时,必要的制度约束也不可或缺,只有把引导培养民众提高节能意识、落实节能政策与制度约束有机结合,我们才能与心中的“绿色家园”贴得更近。
也许,每年程式化的活动,会让民众厌倦,但看到诸多城市陷入环境危机,这样的活动才越发需要去坚持。“地球一小时”是地球停电休息的一小时,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一小时,是地球人反思的一小时,同时也是能够医治创伤的一小时。
生活需要“仪式感”,而举行“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让更多人享受到熄灯之后的美好,让更多人开始去关心万里之遥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
(原标题:地球一小时:环保需要生活仪式感)
佟 彤:跑步应成为中国人的时尚2014-10-20 |
房清江:“地球一小时”遇冷未必不是理性2015-03-31 |
重大活动保障是精细治理“抓手”2015-08-24 |
传统村落与文化基地有机结合的范式2016-05-13 |
环保深入生活需求2016-06-15 |
殡葬易俗如何守“礼”2017-03-29 |
快评论2017-06-12 |
“环保冲击实体经济”是个伪命题2017-09-25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2017-10-16 |
“买买买”如何更好嵌入生活2017-11-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