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春节,笔者一位居住在北方的朋友携家人南下度假。他们选择的不是火爆的海岛游,而是去湖南长沙,专门花上两天时间,在新落成的湖南省博物馆观看“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把逛博物馆当作休闲旅游的必选项目。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朋友圈里也能看到不少人晒古画、古瓷器等文物照片,定位是在某某博物馆或美术馆。
这股“文博热”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文博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考古工作屡创新成就,一大批新的文博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品位也不断提高。为了增强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11年,《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出台。这几年,许多博物馆也加入了免费开放的阵营,张开双臂迎接更多的观众。
如今,全国注册登记的博物馆将近5000座,不仅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拥有大量综合性、专业性的博物馆,许多中小城市也建立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文博院馆。但在文博机构数量大增的同时,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笔者观察到,有的博物馆“重建设、轻运营”,展品久不更新,布展方式也老套陈旧;有的博物馆只在特殊节庆日开放,平时大门紧闭,与公众隔绝开来。
显然,要使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还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文博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变“形式主义”作风,切实提高馆陈质量。另一方面,要多多思考如何贴近大众,让那些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藏品与现代生活相连,引导人们改变以往走马观花、不明就里的观览体验。
笔者在法国巴黎时,发现当地不少地铁站月台两侧展示着卢浮宫、奥赛等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品,乘客一下车便能瞥见埃及法老石像、断臂维纳斯、巴尔扎克塑像等。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分布着多个“迷你博物馆”,旅客可以在观赏文物、拓印字画中度过候机时间。这类馆外陈列形式,将博物馆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公众感觉“博物馆就在身边”。
事实上,国内一些博物馆在贴近大众上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一批博物馆,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手段,推出大量活泼有趣的文创产品,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中国古动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打造“博物馆奇妙夜”活动,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夜间文化需求;多家博物馆上线了数字博物馆、VR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珍贵文物。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连接”这个词,已成为当代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重要功能。互联网时代,博物馆与公众的连接,可以有许多新方法、新形式、新场景。期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创新思路与手段,更好地连接、融入大众生活,为人们带来精彩、多样的文化体验。
(原标题:让博物馆“连接”大众生活)
王 洪:让博物馆进入“暑期模式”2015-07-09 |
博物馆:走出寂寞也需矜持2016-05-18 |
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2016-11-11 |
《国家宝藏》让文物变成“潮牌”2017-12-05 |
珍藏漂泊的文明2018-01-22 |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桥梁作用2018-05-18 |
在博物馆与公众生活间架起“超级连接”2018-05-18 |
“超级连接”激活博物馆的教育灵魂2018-05-18 |
“超连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2018-05-18 |
【艺评】让博物馆走进公众心里2018-05-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