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住偷流量的“贼”
分享到: | 更多 |
徐 骏作(新华社发)
近段时间以来,手机被“偷流量”的事件频频曝光。广东顺德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的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的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的。智能手机上的各种APP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铺设“陷阱”,偷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或流量。为此,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规范设定手机软件的技术标准和门槛,推动清除霸王条款,解决手机预装软件无法自由卸载的问题;同时,更要加大对软件应用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时 锋)
编辑:丁斌斌
人民日报:“第五媒体”的发展与监管2010-06-29 |
“一头一尾”拦截新型吸费诈骗2012-07-26 |
王轶辰:华为成功才刚起步2013-02-17 |
北 岸:流量计费不能“雾里看花”2013-08-02 |
“恨乌及屋”要不得2013-10-16 |
武 洁:“40万换机”就能根治“智能手机...2013-10-17 |
长沙晚报:智能手机不应沦为“被加班”神器2014-01-09 |
余建斌:“不放心”将削弱“苹果”魅力2014-08-01 |
伊 霄:反智能手机带来的启示2014-09-24 |
刘泽溪:家长的智慧决定手机能否“智能”2015-11-05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