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徐简
如果说在古代中国,乡愁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品;那么在现代中国,乡愁则从诗意的神坛上走下。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着乡愁。有人感慨乡愁是“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人则调侃“少小离家老大肥”。故乡究竟是理想的栖居地,还是荒芜凋敝的破败之所,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回望故乡,聊聊专属自己的乡愁。
@圣洁:春节回老家,这座我生活了17年的县城,已变得陌生。回家乘电梯,伸向按扭的手停在空中,“几楼?”老婆在旁数落,家都不认识了。这已经是父母搬的第四处房子,楼盘广告“给你一个永不搬家的理由”,真有黑色幽默的意味。故乡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不仅是因为我自己发生了改变,更由于这座小小县城跟许多大城市一样,有了千篇一律的高楼,而我们只能在梦境中虚拟出一个故乡。
@马长军:我的家乡在县里最偏远的地区,村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有人过年也不回来。去年秋我回家,在村里转了半天,只看见三四十个人,而且除了儿童,我只遇到一个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村头的杂货店难得有人光顾。很多年轻人连县城都瞧不上了,对破败的乡村还剩几分留恋?年轻人给家人打电话,几乎不会问村里有什么变化,“家乡”的概念是属于父母的,好像跟他们无关。他们不属于这里了。
@李彦岐:阿公不在了,阿婆还在。每年春节,我们还是按时回去。但是,回是回了,故乡却似异乡。家里住不下,只能住宾馆;儿时的喜沙、扣肉没有了,只剩下哪里都一样的腊肉腌菜。更有甚者,当叔的让你解决侄子的就业,当哥的让你借钱给他做生意。哎呦,故乡还是故乡,人情味变了,却还那么烦人!没过三天,我们辞别返程了。请理解游子吧!
@胡波:我的“乡愁”记忆在两个地方——乡下和镇上。乡下给了我快乐的童年,下河,摸鱼,掏虾,玩泥巴,爷爷奶奶是温暖的回忆,而镇子陪我度过紧张的中学应试生涯。与那些固定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同龄人相比,青少年时期有多次搬家经历的人,其“乡愁”并非那么强烈。辗转好多地方,更像是一个“客栈”,留下了碎片化的记忆。我并不苦苦追寻那失落的“乡愁”,“乡愁”只是对父母的牵挂,爸妈所在的地方,就是我最深的“乡愁”。
时言平:“乡愁”写进中央文件,很美!2013-12-16 |
朱昌俊:新型城镇化应能安放“乡愁”2013-12-27 |
大众话题:回得去的故乡,理不清的乡愁2014-01-29 |
回得去的故乡,理不清的乡愁2014-01-29 |
人民日报:“回不去的故乡”何以绽放梦想2016-02-19 |
邹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2014-02-13 |
张 贺:乡愁,如何才能记得住2014-02-20 |
燕海鸣:如何记住乡愁2014-03-14 |
赵永平:找回记忆中的乡愁2015-02-15 |
别以悲情化的叙事方式呈现乡村2016-02-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