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编外谈-正文
“全透明”幼儿园能走多远
//www.auribault.com 2015-11-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一家“全透明”幼儿园落地南京,不仅采用透明玻璃墙,而且还支持家长用手机APP实时监控孩子在园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对“全透明”查看孩子情况,家长多表示欢迎,而幼儿园老师则很有意见。(《金陵晚报》11月22日)

  幼儿园全透明教学究竟有无必要?本期话题编发三篇稿件,期待引发读者更多思考。

  合理使用监控视频更重要

  ■堂吉伟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历来都是以封闭化为主——教室是一个相对隐秘的地带,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性,而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这就容易滋生“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心态,失去有效的监督,教师的行为可能会走向极端,揪耳朵、用针扎、扔垃圾桶……这些虐童事件时常见诸报端,造成了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2012年浙江温岭发生虐童事件后,给幼儿园教室安装监控的呼声日益强烈,一些学校也因此成为“先行者”,在教室里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记录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这对教师的从业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更加科学、规范。

  诚然,换位思考的话,安装监控确实会让部分教师有不被信任的感觉,透明之下也几乎没有隐私可言。然而,如果将教师的行为视为一种“履行公职”的话,那么“解除围墙”式的做法,恰是对其职业享有权利的部分限制。幼儿属于未成年人,其权利理应获得绝对的保护。除了印记明显的体罚之外,还有更为普遍但又难以被及时发现的“心理虐待”现象。因而,无论是出于对教师从业行为的评估,还是出于未成年人保护式的监督,打开手机APP实时监控都并非难以接受。

  退一步讲,从技术上来看,即便学校不统一安装监控,也不缺乏相应的替代方案。比如拥有定位、打电话、远程录音等多重功能的智能儿童手表,如今受到了推崇并逐渐普及开来。基于此,很多专家认为,隐私权和开放透明之间并不矛盾,监控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安装”之争,而在于安装之后,如何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解决了“安不安装”的问题之后,对于如何使用也应该进一步规范。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应当设立实时监控和后续处理机构,对于监控视频资料的使用,要制定相应的保密规范,无论是在线观看还是事后查询,都应签订相应的协议,违反信息保密协议的,应接受处罚;其次,为了畅通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应当进一步明确家长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实行委托式或者协助管理视频资料的使用;最后,还应组建由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监督小组,定期召开协调和联席会议,公布相应的监控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总之,唯有学校和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并且共同参与监控视频的使用和管理,教育信任、隐私保护和有效监督之间,才不会自话自说难以调和。(作者系职员)

  全透明成“金字招牌”很悲哀

  ■三九木

  实际上,很多私立幼儿园早就采用安装摄像头的方式来吸引生源。在当下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监控成了幼儿园增强家长信任的一个重要手段。只不过,南京这家幼儿园将这种做法做到了极致,“全透明”的噱头无疑增加了吸引生源的砝码,很多家长这回也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了。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并非纯粹的服务性行业,家长也并不都是教育专家,仅仅做到家长满意的教育恐怕也未必是正确的教育,就“全透明”来说,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教育并不等同于看护,而对看护的理解也并无统一标准。当下很多家长依然认为,幼儿园的最大作用仅仅是“看孩子”,幼儿园不过是自己忙碌工作下的“临时替身”,进而忽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因此,很多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在硬件投入上下足功夫,却忽略了本身的软件建设。孩子的一举一动可以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可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又如何保证呢?

  其次,监控虽然方便了家长,但无疑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压力,每天一分一秒都在家长监视之下的孩子,必定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敢有过多自然天性的表现,这肯定不利于孩子的自由成长。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在所谓“全透明”的监控系统下,暴露在众多家长手机上的肯定不仅仅是自家的孩子,这就明显侵犯了其他孩子和家庭的隐私权,如果有些家长将部分内容传播公布,必然会对其他孩子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其后果难以估量。

  再其次,作为教育力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无疑会在“全透明”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沉重压力,因为全透明的监控模式体现出的是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双重不信任,教师在这种氛围下很难自如地展开教学活动。同样不能忽略的是,“挫折教育”“批评教育”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在如此监控之下,这些教育的尺度恐怕很难把握,孩子不能批评,一举一动又要确保万无一失,处在这种氛围下的教师,必然会依据家长和学校的喜好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安全和保守或许成了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这恐怕也不是家长们想要看到的吧。

  如今,幼儿教育市场发展迅猛,生源有了,但师资力量却明显跟不上。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幼儿教育不规范行为,其根源即在于此。杜绝幼儿园伤害事件发生,不能指望“全透明监控”这种被动方式,真正需要的是教育监管部门提高幼师准入门槛,同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以及培训,重视校园安全相关的软硬件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作者系时评人)

  别让监控放大不信任

  ■杨国营

  监控镜头广泛应用于交通、银行、社区等公共领域,主要出于公共安全防护的目的。即便公众对监控镜头在公共场合的存在已习以为常,它却从来不被允许进入家庭等私密场所,公共管理与个人隐私之间,毕竟存在着明确的法律边界。“全透明”幼儿园引发争议,恰恰因为踩在了这条边界上。抛开具体的利弊得失不谈,家长利用监控镜头实时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其实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缺乏充分信任的反映。

  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关系,近年来因为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的多发而受到损害,让孩子带录音笔入园等现象的出现,就是这种不信任的反映。一些幼儿园把“全透明”作为招生噱头,恰恰是利用了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这种不信任,是一种逆向消费行为。

  家长既然选择把孩子交到幼儿园手中,就应该对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和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抱有起码的信任。虐童等发生在幼儿园的负面事件只是偶发的个案,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与良好师德的,家长对此要有理性认知。

  家长们还必须认识到,与幼儿园和教师相比,自己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试想,如果家长随时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直播”情况,很容易出于对自家孩子的过分偏爱或者对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解,而与幼儿园和教师产生误解甚至纠纷,这只会加剧双方的不信任。而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正如媒体报道中指出的那样,因为知道家长随时在监控自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对教师的正常教学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构建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笔者看来,监控镜头非但不能达到正面效果,反而可能会放大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不信任,殊为可虑。(作者系本报记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