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让他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本期我们选取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期待能激发读者更多思考。
个别孩子的选择不具示范意义
■李记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戏,恐怕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务正业,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戏却得到了母亲的力挺。小新的母亲王女士一句“时代已经不同了”,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同时,她还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响学业、孩子更阳光等为理由,证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戏的合理性。
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基本都会进行游戏直播。当别的孩子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或发展特长的时候,小新每天却要拿出6到7个小时工作——进行游戏直播。如果非要说这样做不影响他的学习,不影响他游戏之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恐怕难以让人信服。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小新应当算是个少年游戏天才。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恐怕还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戏没有高达每月3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家长还会这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支持孩子吗?其二,当下游戏直播平台之所以青睐小新,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是孩子小小年纪而游戏“功夫”了得。但是,随着小新一年年长大,以及其他类似年纪的游戏玩家陆续加入,小新的这一重要“卖点”会逐渐丧失。如果随着年纪渐长,小新的游戏“天分”未能实现良好延续,长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单纯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生活,到时该怎么办?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别的谋生技能,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规划儿子彼时的生活和工作?
上述这些问题绝非只是说给小新的家长听的,其他存在类似情况的家长,都应该考虑一下。当然,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为孩子选择何种人生道路是他们的自由。还有一个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一些具有出众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特殊成长方式,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长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地“开发”,因为注重现实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父母切莫迷失在孩子的天赋里
■罗建华
年幼少年凭借游戏专长而赢来不菲收入,之所以会引来不少人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小小年纪就展现出特殊天赋,并能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确实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是因为正处于学习求知阶段的孩子,其专长强项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特长,而是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这在常人看来与成长成才格格不入,产生的只会是反作用。
常言道,事事能出彩,行行有作为。不论哪一个领域,无论做任何事情,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长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它、擅长它。很显然,年幼少年既然能够在游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长,说明孩子在这一领域存在天赋和潜能,理当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不能因为游戏客观存在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不利一面,就带着有色眼镜和偏见视角一概排斥和否定游戏的正面功能价值,无视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有利一面。
诚然,来自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之声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切,完全是一片好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应当理智看待,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游戏方面所独有的特长,也要认识到孩子身处学习求知重要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绝不能因为孩子拥有游戏特长就无视甚至放弃文化学习。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方仲永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深刻的教训。
由于孩子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难以做到科学理性,这就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和义务,护佑好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孩子的成长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把握孩子接触游戏的度,不能让游戏成为支配孩子生活的主宰,避免因沉湎其中而荒废正常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平衡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紧紧把握孩子仍处于学习求知、身心成长重要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专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防止重游戏、轻学业的片面倾向。唯此,才能实现游戏与学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若只是痴迷和专注游戏,而忽略和荒废学业,将是孩子日后全面成长的严重障碍。(作者系职员)
中国青年报:网游进教材 引导还是纵容2009-05-05 |
中国青年报:网游进教材 引导还是纵容2009-05-05 |
人民时评:30年,从小游戏变化说大时代变迁2008-12-12 |
人民时评:30年,从小游戏变化说大时代变迁2008-12-12 |
新华网:“放假难题”还应科学求解2009-07-07 |
新华网:“网游恐惧”堪比羞谈“性教育”2009-05-05 |
程 卫:警惕“网婚”低龄化2010-12-31 |
新华网:“放假难题”还应科学求解2009-07-07 |
新华网:“网游恐惧”堪比羞谈“性教育”2009-05-05 |
宋一苇:暴力电子游戏隐患多2014-09-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