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编外谈-正文
滴滴涨价 理性回归?
//www.auribault.com 2016-07-13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有消费者发现,上线一年多的滴滴快车在北京悄然涨价。有媒体报道,滴滴在多个城市的价格都进行了上调,在北京的计价标准由去年同期的1.5元/公里+0.25元/分钟提高到了1.8元/公里+0.5元/分钟。对此,滴滴公司回应称,“在用户每次行程开始前都有明确的价格预估,点击还可以看到价格构成,用户需要明确表示接受才会开始叫车,充分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7月12日《北京青年报》)

●析因

  理性回归市场的尝试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以前,笔者就已经知晓了滴滴快车已经涨价的事情,并且早已经有过了涨价后的数次叫车体验,只不过因为并未多花上几块钱而在思想上从来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已。毕竟,滴滴快车自上线以来,靠低价竞争、“烧钱”抢市场的手段已经使用了超过一年之久,再“砸钱”下去恐怕滴滴公司也会承受不起。况且,如今滴滴快车市场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他们也确实没有必要继续以往那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了。

  因此,在笔者看来,若从市场规律角度来分析的话,滴滴快车的悄然涨价,其实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理性经营的回归。毕竟,滴滴公司也要靠利润来生存和发展,一味赔本经营也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更非遵循市场规律的生存之道。

  以笔者作为滴滴“爱好者”的切身体验来说,其实涨价以后也并未觉得价格有多么难以接受。而且,即便是滴滴快车涨价以后,若按笔者的估算,其实滴滴公司所能够赚取到的利润也并未见得有多么可观。一方面,滴滴公司目前仍然对司机采取按单补贴的办法,使其不得不为此而支出一大笔费用,且许多专车司机明确表示,拉够一定单数的补贴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诱惑;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客户群流失到其他网上叫车平台,滴滴公司还一直在使用大量发放线上打折卡、券的方法来惠及客户,以防因打车费用的突然大幅提高而造成大量客户流失,这笔数额不菲的打折费用实际上也仍然需要由滴滴公司自己去买单和消化。

  所以,在笔者看来,滴滴公司的悄然涨价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市场及客户群承受能力的测试与考验,更是一种让自己的经营行为理性回归市场的小心尝试。(乔英杰)

●评判

  交由市场选择

  不管滴滴快车是悄然涨价,还是大张旗鼓地涨价,其实出现这种局面,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众所周知,包括滴滴快车在内的各大专车,长时间以来收费标准不算特别高,跟出租车收费标准相当,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车平台对专车司机给予不小力度的补贴投入,从而保障了专车司机的收入。但专车行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和普及,专车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有着忠诚度的消费者,用户黏度还比较高。专车平台随之逐渐减少或直接取消了对专车司机的补贴,并连续降低司机端的成单奖励。在专车补贴大战减速乃至终结的现实情况下,要继续确保专车司机的收入不降低,保障专车行业的基本利润,那么选择涨价,提高客户端的服务费用,就成为专车平台唯一的选择。

  再者,从市场竞争角度说,滴滴快车等专车平台纷纷涨价,乘客最终会对专车平台的这种做法做出市场的理性选择。道理不难理解,如果专车涨价过快,超出了消费者的接受度和承受能力,那么消费者自然而然地会放弃乘坐专车出行,重新选择传统的出租车出行,或者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出行。一旦消费者流失,专车盈利能力降低,那么自然会被迫终止涨价,乃至降低费用,重新寻回用户。反之,大众如果接受了专车涨价,并不觉得涨价后的专车收费特别昂贵,依然愿意乘坐专车出行,而不选择价格便宜一点的出租车,没有造成客户的流失,那么实质上就是以实际行动表示,专车涨价是合理的市场行为,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市场规律使然。

  由此可见,专车平台降低或取消补贴,提高车费收费标准,实质上是专车行业回归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和正常结果。(何勇)

 ●提醒

  避免走入试探误区

  近来,滴滴快车可谓进入多事之秋。运营成本的提升,专车司机的审核疏漏以及打车软件的无序竞争等,都让滴滴快车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内市场,只是,反复验算的价格评估机制,若缺乏了对乘客的知情权保护,恐怕会因此走入“试探误区”,导致客源流失。

  从现实情况来看,滴滴快车应该不用担心出现乘客急速下降的情况,在国内专车市场形势大好的境况下,经济收益的窘境可能只是暂时的。正如此番悄然涨价一样,滴滴公司当然是不愿意让涨价效应影响到大众心理,所以才将涨价这种负面信号发挥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然而,若涨价只是为了试探用户反应,那么暗箱调高的运营价格也会让人心生疑问:作为信息预购平台的滴滴,在类似事件当中,理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究竟应该是什么?

  让人惊诧的是,不管是涨价还是改变运营方式,用户就只能在滴滴官网上查询到最终结果,而不是通过民意收集的方式,在一开始就征求用户需求。此种情况还可以归溯到去年5月滴滴上线的时候,当时,滴滴公司称该服务属于非营利性搭车服务,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然而上线仅几个月,就有司机发现,滴滴平台会每单收取20%的费用;如今,除了每单20%的费用之外,司机还要分别向保险公司和劳务公司缴纳0.5元的保险与1.77%的管理费。从用户角度来说,缺乏对等知情权和选择权,也许才是滴滴快车悄然涨价无法让人信服的原因。然而滴滴并未解释涨价的动机,且对涨价一事也并未发布明确公告,换言之,消费者只能自我查看相应计价规则。

  可以预见,滴滴快车涨价,属于市场化企业逐利的必然措施,只是不平衡的涨价模式,需要的是改进供求双方关系,既要尽可能地从维护市场的角度设计新的评价机制,也应从维护打车平台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如果不对打车平台和用户需求的互动体制进行完善,也会对整个网约车市场构成极大的伤害。(宋潇)

 ●建议

  需走出灰色地带

  滴滴快车运行一段时间来,还是得到不少用户认可的。它的运行模式同优步、易到等都是私家车挂靠公司并接入平台运营模式,能够很好地缓解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交通压力,方便了市民出行,也同时充分利用了私家车的资源,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对这种营运模式,可以好好发展,服务用户。

  这次滴滴快车悄然涨价似乎有“蒙骗”用户的味道,因为许多顾客并不真正知情,以为是正常涨价。但滴滴平台成立之初也承诺过全免费的,可是之后每单收取20%的费用,岂不是陷入了失信的“黑名单”?

  其实,滴滴营运毕竟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只要光明正大的涨价,只要涨价构成合理,用户也能接受,大可不必偷偷摸摸地掉进了失信的深渊。再说,滴滴叫车业务也属于市场营运模式,市场经济涨价和降价都很正常。而且在客户叫车之初,确实也给了知情权与选择权,一种涨价的试探也好,直接涨价也罢,这些都无可厚非。如果涨价太高,以至于流失了客户,滴滴也会重新定位合理的价格。也就是说,只要涨价有接受度,服务优质,保证了用户知情权选择权,这个可以有。

  但有一点才是关键,滴滴快车涨价争议倒在其次,亟须理顺的是“滴滴”要快速“漂白”自己的身份,走出“灰色地带”,公平、阳光竞争,走进法制轨道才是题中之义。(徐大发)

 ●三言两语

  诸多专车平台都涨价了啊!有啥办法?

  ——谢志容

  没必要大惊小怪,让我们在市场端自行选择就可以了。

  ——席小鹏

  要充分保障消费者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贺菲菲

  还是比出租车合适。

  ——马超红

  一直处于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何时能行驶在阳光之下?

  ——张梁

  一开始不是说软件平台不收取费用吗?

  ——邹微

  还是非法营运吧?出问题找谁?

  ——赵坤

  涨价就涨价吧,老百姓会用脚投票。

  ——于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