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追记“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院士: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组图)
//www.auribault.com2014-10-1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实现质量强国是我的梦”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质量管理工作也开始面临新情况新问题。1986年1月,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年内要在1000个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制度。

  刘源张看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春天到了,是该播种新的作物了。

  计划经济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说服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通过行政命令推行。到了市场经济年代,企业的质量管理不能只靠行政命令来指挥了。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靠什么来促使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呢?是质量意识!

  刘源张认为,质量意识是个需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的话题。于是,1986年年底,他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思路,以电视讲座为切入口,将质量管理由工业企业扩大到服务业。

  刘源张诚意邀请郎志正教授作教材主编和讲座主讲,自己担任顾问。郎志正欣然接受了任务,并于1987年2月递交书稿。从1987年到1992年五年时间里,这套名为《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电视讲座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教材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在中国质量管理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995年7月,刘源张当选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院士证书这样写道:“鉴于对质量工作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管理上的突出贡献,并作为国际同行领袖之一在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谋世人福利和日益提高生活标准所作的贡献。”

  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从1957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学校里举行第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控制讲习班,到后来在全国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从1977年在清河毛纺厂点燃中国QC小组的星星之火,到20世纪80年代推进QC小组的燎原之势;从1979年提出“三全”“三保”理论,到1989年提出并在企业取得相当经济效益的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从1979年参与创办中国质量协会,到1988年起任国家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51)主任委员……刘源张不仅在中国大地播下第一颗质量管理的种子,而且在他的精心照料和细心呵护下,质量管理之树茁壮成长,现在已是一片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森林。

  在刘源张心里,还有一个梦想。

  “太令人振奋了,终于盼到这一天了!”2012年2月7日,听到《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发布消息,刘源张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份《纲要》凝聚着刘源张的心血,他多次参与《纲要》的起草和定稿讨论。2011年盛夏的一天,专家们围绕“是否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写入纲要”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刘源张静静地听着大家发表意见,到最后,他要求发言:“我只说两句话,一是我干了一辈子质量,实现质量强国是我的梦;二是追求和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不圆这个梦,我死不瞑目!”

  如此豪言壮语,多么荡气回肠。

  终于,2012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刘源张的梦,正在变为现实。

  2011年5月,刘源张出版自传《感恩录:我的质量生涯》。回首一生,这位“中国质量管理之父”最终书写下“感恩”二字:“人要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能成功的。”而在他的同事、学生们看来,刘源张终其一生为“质量兴国”奔走实践,在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工作与事业的坚守中诠释着“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刘源张书房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副字联:“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这是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袁宝华同志送给刘源张的。这句话,是对刘源张一生最好的注脚。(本报记者 方莉 本报通讯员 严诗喆)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提供)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