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破解“学区房”纠纷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周俊生
//www.auribault.com2015-06-0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媒体报道,南京市建邺区的市民顾先生,其6岁女儿今年秋天上学,很可能将面临“舍近求远”的现实,不能进家门口400米左右的一家小学,而是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另外一所小学,路上要穿过8条马路,过8个红绿灯。产生这种怪异现象,是因为他所在的小区不在那所近距离的小学的片区范围之内。为此,他早在一年前就提起了行政诉讼,将区教育局告上了法庭。

  我国城市居民中,类似顾先生这样的烦恼不会少。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生入学要求就近入学,这是一项颇为人性化的规定,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睡眠时间,也减少在马路上奔波的安全隐患,让家长得以安心。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一所好一点儿的小学。城市的商品房市场出现以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购房时总是选择附近有一所好学校的楼盘,市场嗅觉灵敏的开发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推出“学区房”的概念,坐地起价还供不应求。然而,这种“学区房”通常是开发商的一厢情愿,与教育部门划定的学校片区并不一致,家长花了大价钱却不能把孩子送进理想的学校,社会矛盾也由此产生。

  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不要说农村与城市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在教育资源享有上的巨大落差,即使是在同一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合理。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好学校,好学校附近的孩子自然可以享受“近水楼台”的好处,但在市场化的环境里,家长可以通过购房,让自己的孩子挤入学校所在学区之列。而在这种格局下,好学校事实上也背上了不堪承受之重。

  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让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均衡配置。目前,很多地区仍然实行重点小学制度,重点小学由于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有着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升学率相对较高,许多学生都想挤进去。但重点小学毕竟有限,学校的招生数量也有一定限额,可以说,重点小学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的不公。

  由于历史的因素,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好一点,一些学校差一点,这种硬件上的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分配上,教育部门应更多地照顾一些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让每一所小学都能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实际上,随着城市拆迁的大规模出现,原有的重点小学布局已经不适应现在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而随着城镇化的兴起,大量农村的孩子进入城市以后,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更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学区房”概念,人为地制造了优质学校的入学紧张,而由于它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因此也容易产生社会矛盾,一些花费巨资购买了“学区房”而不能如愿的家长,自然容易产生怨气。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对此进行监管,对于一些开发商利用“学区房”概念随意提高房价的行为必须进行查处,特别是其中可能隐藏的教育部门与开发商暗中串通制造“学区房”的行为,更是一种涉及权力寻租的腐败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