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大学“水课”泛滥源于评价机制缺失
刘大山
//www.auribault.com2015-07-14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考进好大学,却掉进差专业里,每天上着没营养的“水课”,学生感觉像被打入“冷宫”。日前,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扩招带来的迅速膨胀,让身体走在了灵魂的前面,高校的硬件设施可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

  这些年来,大学究竟扩招了多少倍?据教育部官方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达到749万,创下历史新高。而1999年高校刚开始扩招时,毕业生总量仅有101万。16年扩大7倍!这样的速度让人惊叹。

  不过,大学教育质量滑坡都是扩招惹的祸吗?十几年前,大学里的院系、专业同样有强弱之分,老师也一样有混日子误人子弟的。扩招只是放大了大学教育的弊端,让问题凸显,却非罪魁祸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师管理上,都缺乏科学专业的评价机制,无法做到优胜劣汰,这才是根源所在。

  首先新专业的“准入门槛”太低,高校过分追逐市场需求,不经过严密论证,不考虑自身实力,就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而一旦开设,无论搞得好与坏,都不会轻易取缔。且何为好,何为坏,只能靠学生与社会的主观评价,校方并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衡量标准。高校“跟着感觉走”,学生就难免沦为做试验的小白鼠。

  教育是心灵工程,同一门课程,良师与庸师有天壤之别。可现在大学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对老师的管理机制是“一刀切”。今年初四川大学教师周鼎写了一封感性决绝的《自白书》,痛陈高校教学、科研、职称评审中的各种弊病,引发舆论对高校教学科研体制的批判。由于科研成果是评职称时的重要考核指标,很多年轻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拉项目、写论文上,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水课”由此泛滥。

  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也会反过来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资格老、强势的教师占有的课时多,即使内容乏味,敷衍了事;而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创新的课程,反而很难立足。如此培养模式,已经脱离了实际,偏离了教育的本义。

  2012年,教育部修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给予高校更大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但在现行体制下,就算完全令其自由发挥,有的高校也未必能办好此事。只有在去行政化、摒弃功利化、重构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改革评价机制,充分尊重和听取教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意见,让专业课程有科学的开设与退出程序,让教师“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唯有如此,高校中的“冷宫”才会逐渐消亡,才能不辜负每一位认真求索的学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