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高考改革应尊重学生自主权
庹新岗
//www.auribault.com 2015-11-26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关于高考改革,最近有两条新闻。一则是据《长沙晚报》昨日报道,湖南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新的高考制度。该制度最大的变化是,在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外,考生可从理、化、生、政、史、地等6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并且可多次参加考试。另一则是《钱江晚报》昨日的报道。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浙江上月底迎来了新高考的首次学考选考。最近成绩出炉,总体来看,大多数重点校的学生只参加学考,回避了选考;而一些普通学校则在这次选考中大放异彩。

  与浙江、上海等试点相比,湖南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要晚三年。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应对改革带来的变化。因为从试点反馈来的信息,可为我们调适心理、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比如,考生可从理、化、生、政、史、地等6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并可多次参加考试,这既是此轮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的争议点。围绕这点,不少家长产生了焦躁情绪,觉得改革让孩子的成绩排名变得复杂化,不知该怎么替孩子选择了,有人因此说“这样改是瞎改”。

  而学校方面,则已有所行动。在浙江的这次考试中,一些普通学校完成了逆袭。举个例子,杭州淳安二中高二学生总共才530人,参加技术科目选考的却足有150人。学校的解释是,跟名校比,他们在传统的文理科科目上没优势,只好趁技术课还不太火,打了时间差,扬长避短。这种田忌赛马的方式,看起来效果不错——这所学校,有可能成为浙江省内此次考试发挥最好的高中。可实际上,它还是一种小聪明。参加技术考的学生,未必真的爱技术,很多是受学校策略摆布罢了。

  家长不知道怎么选、学校替学生选,这样的心态和策略,和此前我们经常批判的高考工厂模式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对高考改革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替孩子安排未来的层面,那除了催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外,毫无益处。到头来,只怕是为了搏几分,考了一次又一次。

  由此,审视湖南的高考改革方案,可看到对这种观念的纠偏。其中提到,或将探索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等级计分。此举,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因为,按ABCDE五等计分,学生达到相应等级后,则可将更多精力放在其他学科和爱好上,而不是死磕分数。这种制度,长沙中考已实行多年,而它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进而言之,在未来改革的相应细则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既然高一学生就要选择喜欢的专业,有“一选定终身”的嫌疑,那么就应该创造条件,满足一部分学生后来换选修科目的需求。还比如,为了避免一些高中采取田忌赛马策略,搞“专科”教育,未来就应规定,只要有一个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哪怕其再冷门,学校也要开设,等等。

  总之,高考改革并不只是对具体科目设置、考试方式的调整,它更多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等宏观教育命题。过去,我们习惯“被指定、被设计”,现在则要求学生通过自选科目,来谋划其未来的道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涉及学生的发展前途。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主选择的能力,保障学生的自主权,这才是高考改革的精髓所在。认清了这一点,并朝此努力,改革才不会跑偏,家长的焦虑也会得到纾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