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有网站发起评选“朋友圈毒瘤”活动,结果为娃拉票、深夜晒美食等行为“光荣上榜”。对阅读者而言,这些他人的幸福点滴,却不幸成为自己的信息累赘,让自己心烦意乱。发帖人或许是好友、同事、领导,碍于情面,有多少人心不甘情不愿地捧了场,又有多少人能下决心全都屏蔽呢?
社交媒体像是大杂院儿,所有人都在说着话:有恩爱有自拍;有美食有情怀;有人告诉你成功人士的秘诀,也有人用无数个感叹号,告诉你哪些餐桌上的美食吃了就是毒药。我们点开或者不点开、点赞、吐槽、转发、保持队形……等到下一条新信息出现,脑中有关上一条信息的记忆和情感便会自动消失。我们开始对这条新信息重复我们对上一条信息所做的一切,直到这条新信息变成另一条旧信息为止。
尼采说:“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这里的“不必要”可以用荀子的一句话来解释:“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也就是说,知道或者不知道它,对人没有任何影响。细想一下,是不是朋友圈里很多的信息,其实都属于此类?
尽管这些信息没什么用,但是按庄子的说法,这些信息恰好有无用之用,因为这是我们与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是刷出我们存在感的印记。或许有不少人感到,只要稍稍离开社交网络,自己就与世界脱节了。但等到这种戒断反应过去便可以发现,老王家的阿猫阿狗其实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你真正关心的、愿意向其倾诉的亲密朋友就那么几个,而对于“朋友圈”里的其他很多人你根本没有那么在乎,因为“朋友”的概念早已被远远扩大了。你也许会为他们的某条动态停驻一会儿,甚至留下一些文字,但马上你又会像传说中只有七秒记忆的鱼一样扑向下一条动态。
在信息海洋中的游荡,有时我们只是需要一种从众带来的安全感。但是人就好像硬盘,冗余信息多了,总会有转速不足的迟钝感。正如投票选出的那几项“朋友圈毒瘤”,这些无意义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存留在朋友圈,仿佛是我们“好朋友”的生活,相互的关注、点赞是应尽的义务。因而既无法真心地投入,又无法决绝地逃离。这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一种束缚感,有种精神被箍紧的感觉。
或许相对于早前点对点的社交模式来说,现在这种如同扇面相交的社交模式多少会让有些人产生不良反应。然而生活终究是精彩而不芜杂的,丰富而不累赘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把生活化繁为简。清理掉冗余的信息碎片,或许是我们在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之后,需要紧跟而上的必修课。
光明日报:屏蔽状元,向教育功利主义说不2013-06-28 |
屏蔽式教育2014-03-14 |
你准备“逃离”朋友圈吗2014-04-30 |
杜海涛:“朋友圈”是什么圈2014-06-06 |
讨薪民工生殖器被割断4/5 店主等涉案者...2010-03-19 |
雅 婷:应该咋看“刷屏爱妈”2015-05-11 |
张慧中:找到暂别朋友圈的出口2015-07-20 |
新闻观察:信任折损,微商难再“杀熟”2015-08-19 |
信任折损,微商难再“杀熟”2015-08-19 |
苑广阔:“群居时代”要如何趋利避害2015-09-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