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从互联网“共同体”品味治理之道
朱珉迕
//www.auribault.com 2015-12-17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今天将在乌镇正式开幕。因为中国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地位变化,也因为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亲临,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量陡增,亦受到海内外舆论的格外关注。

  在等待习主席的讲话前,最堪玩味的问题,是大会业已公布的主题:“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前8个字是首届主题的延续,“命运共同体”则是新命题。当下的中国,一面是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日趋凸显的大国地位,一面是以“互联网+”为先导的内部发展方式巨变,在这样的双重语境下把握互联网的核心要义,恰恰就在“共同体”这三个字上。

  无论是对外参与全球事务还是对内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共同体意识”都是面对互联网所必需秉持的一条主张。这甚至是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一道必答的考题——互联网究竟会带来甘霖还是困境,正取决于能否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树立起“共同体意识”。

  一般讨论互联网,人们常停留在技术和商业两大逻辑。谈论中国互联网,技术和商业当然不可绕开。当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投入与日俱增、针对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不断完善;当“BAT”等跻身世界互联网“十巨头”之列、“阿里收购南华早报”之类颇具全球影响的商业新闻频频出现之时,中国互联网在技术和商业的逻辑上已经成就不俗。

  但新的问题恰恰在于,技术和商业的力量再强大,也不是互联网的全部逻辑。当互联网全方位渗入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绝不只是某个专门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系统问题,所提出的也是全方位的系统性考验。互联网空间中的每一个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经营者、监管者、用户,都对其运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些参与因素,正是构成社会健康运转的主体。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下,这些主体间关系如何,不仅决定着“网络空间”变得如何,更决定着“社会空间”变得如何。

  换言之,构建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如何构建社会共同体。只有构建出新型的社会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社会运转才可能自如顺畅,不至于分崩离析;也只有构建成一个信奉共同规则、共同秩序、共同责任、共同价值的命运共同体,已然改变了固有社会结构的互联网,才可能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天使,而不是破坏社会秩序的恶魔。

  而这,正是“命运共同体”的精义之所在。显然,构建这样的命运共同体,所依靠的绝不是技术层面的小修小补,也不是资本主导下的随波逐流。人们需要的,是一次全方位的社会协同和观念更新。对此,许多已经习惯的旧做法,或是伴随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现象,都值得进行系统的反思。

  譬如,“互联网+”下的政府管理,是否还能够自足于往日自上而下的主导模式,而罔顾新兴的社会需求和逻辑?又如,互联网“巨鳄”们不断扩张形成的“赢家通吃”,会不会带来新的垄断问题?再如,针对“互联网专车”之类颠覆传统的新事物,究竟该如何权衡其利弊,是简单粗暴地一棍打死,还是不加规范地听之任之?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互联网空间下作出回答。

  这些问题不易回答,但若秉持“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其实也不那么无解。至少从“共同体”这个提法本身,已经能找到某些答案——各主体间需要更多协同;社会空间需要共识和秩序;每个主体都需要使命共担,没有人能够“责任豁免”……这些“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内涵,何尝不是提供给国家治理的有益启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