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警惕小钱里存在的大问题
文峰
//www.auribault.com2015-12-2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从雁过拔毛到收受人情,各种权力变现的猫腻,我们已屡见不鲜。今年11月,合肥市一家企业给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一所小学的30名贫困学生每人送去1200元爱心款。可近日记者接到家长反映,还没等孩子们拿到钱,学校就要求学生们每人拿200元共计6000元,请企业及学校、村镇干部吃饭。学校称,不给钱的话,就要换学生受捐助。(12月24日《安徽商报》)

  毫无疑问,这样的事是存在于诸多热点中的冰点新闻。说它是冰点,原因有二:一是,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若没人提及,可能就会被忽略不计;二是,这样的事情着实吊诡冰冷,人们看过之后,都会感到寒心。

  6000元,从数额上看,这笔资金确实不算大,放在一个单位,甚至可称之为小钱。但在这样的小钱里却存在着大问题。剖析这个事件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其一,该校明确向贫困生家长表示,不给钱的话,就要换其他学生受捐助。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潜规则。一所小学,如此明目张胆地向家长提出卑劣要求,无疑让贫困救助变成了一种肮脏的交易。小学本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地方,这种事发生在最不该发生的地方,让人齿冷。它说明该校的贫困生救助机制存在的漏洞。按道理,贫困生如何评定,是有评价标准的。如果学校真的以公平为原则,经过精准识别的过程,谁该接受救助,那结果就该是既定的。而该校却说可以随便更改名单,其背后的判断逻辑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它折射的是一种权力变现的欲望。而这当然与爱心者助贫的初衷相悖。

  其二,面对记者采访,该校校长称“请企业和村镇干部吃饭,学校没有经费,所以提前向贫困生筹了钱。之后,学校意识到收钱请客一事不妥,主动把钱退还学生家长。”对其言辞稍加分析,我们便可以知道,该校长似乎认为这是小事。他甚至在用“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逻辑对公众的负面评价进行纠偏。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该校长在吃请方面的人情练达,也可以看到他推脱责任的习惯性意识。

  而揆诸现实,这类学校可能不止一家。因为,自从我国教育系统实行经费改革后,很多中小学口袋里可供随意支配的闲钱确实少了。透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学校会利用各种机会找钱。换言之,如何找出这些学校是教育部门必须做好的工作,这需要教育部门主动出击,在纪检工作层面具备更加敏锐的触角。否则,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价值观就可能被其掰弯。孩子们还未成年,可能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甚至在一些人的脑海里成了一种潜意识——懂“规矩”,才能得福利。这类人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也许并不多,但若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弄烂。这些“烂苹果”最可怕之处就是其具有惊人的破坏力。俗话说,在一个伪币驱逐良币的环境里,不想吃亏,只能学会不老实。而长此以往,若被迫不老实者越来越多,那社会的公序良俗的基座就会被侵蚀。从这个角度看,小钱里存在的大问题须警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