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应当
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发展动力
王一鸣
//www.auribault.com 2015-12-2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给品质,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已经过剩的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而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主要是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比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都实行了比较大力度的扩大内需政策,这在当时传统产能的市场需求还有空缺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结构升级并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需求转换,传统产能接近或达到上限规模,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再简单用扩大投资的办法化解供需矛盾,投资的边际效应就会明显递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趋于减弱,还会使现有矛盾和问题后延,使潜在风险进一步积累。因此,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管理的退出

  如果说需求侧政策比较强调通过扩大投资和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话,供给侧改革则更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市场竞争中适应需求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趋势,把资源更多配置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降低企业税费,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松绑;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生产要素有序合理流动。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管理和需求政策的退出,两者应相互配合,互为促进。需求管理主要是适度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供给侧改革则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为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经济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潜在风险显性化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在因素,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换言之,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经济反弹,而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深远:一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通过摆脱要素驱动,改变过去一个时期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增长。二是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结构平衡。三是增强体制活力,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促进要素有序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总之,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