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原本是国家托市粮的委托“保管员”,利益诱惑之下竟然成了监守自盗的“硕鼠”——记者日前在河南光山县调研采访获悉,当地一家粮油公司在收购、储存国家托市粮期间,用稻壳冒充小麦,以此“乾坤挪移”手法盗卖库存粮食。调查人员顺藤摸瓜发现,此前该公司已用伪造票据多次骗取国家购粮款和仓储保管费,涉案金额超千万元。(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一个公司,多次诈骗,屡屡得逞。粮仓唱了“空城计”,拿稻壳冒充小麦。说起来,骗术真的LOW到无极限,若非案件拔出萝卜带出泥,经侦人员感叹“手法之粗劣与大胆令人咋舌”的演技,恐怕还会继续盆满钵满下去。
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是杞人之忧。根据调研,在河南、湖北、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几乎都面临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大、库点多、监管难的压力。比如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有关数据显示,目前该公司管理中央事权粮油2996万吨,储粮规模约占中储粮系统的9%,其中75%以上的托市粮存放在1000多个委托库点。现实的情况呢,“每个库点平均安排一位驻库员都不够”,监管压力可想而知。堂而皇之的利益,放任阙如的监管,防贼技术如“小马拉大车”,按照墨菲定律,不出事儿才怪吧。
出事儿,不能总是归罪于不作为。点多面广总量大,又没有“临时工”鼎力帮忙,难免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称:今年以来,全省在托市粮收储方面已发现9起风险案件,有的是利用欺诈手段通过政策性粮食收购套取资金,还有的把入库粮食进行违规抵押从而骗取银行贷款,涉案金额总计1.4亿元。这些年,除了案发后牵出的一窝窝“硕鼠”,有关购粮款的尴尬与愤懑,其实并不算少见。比如去年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定远上千农户被中储粮拖欠两千多万元购粮款。尽管中储粮回应“所有托市收购资金已全部及时支付到位”,但实际上,其支付的购粮款流进了当地某米业公司控制的账户,又被挪作他用;大量本该由中储粮归档的关键粮款票据,实际上也被该企业所掌握。打白条的,挪用专款的,虚构数字的,卖粮挥霍的……在概率上,也许并不算太稀奇。但,内里昭示的监管之疏,几乎是一脉相承的触目惊心。
上千万“购粮款”成了稻壳游戏,所警示的,无非三个问题:第一,中储粮能否在监管效率上达成“心里有数”、“手里有术”的状态?这个问题不能总是含糊不清。管得过来,漏洞就该对应责任清单;管不过来,就该早日求救于制度外援。第二,明知这些库点风险系数不小,那么,当初在设点布局的时候,是否有所考虑?或者说,能否以更集约化的管理制度,淘汰并集中“问题库点”?第三,房地产要“去库存”,对于越积越多的粮储来说,是否也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考虑消化库存的问题?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粮食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销不动、调不出、储不下,已成为令各地十分头疼的难题。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况,国人有关粮食的饥饿感并未走远。不过,粮储既然攸关经济社会大局,就更不能乱象纷呈、骗术横行。于此而言,上千万“购粮款”太好骗,总该“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吧。(邓海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