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继承友谊 开创未来
——中阿关系的成就与展望
闵捷
//www.auribault.com 2016-01-21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政府日前首次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自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以来,中阿关系历经了60年的开拓与发展。可以说,该文件是中阿友好交往的自然沉淀,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关系的进一步提升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政治关系历久弥坚

  从1956年到1990年,新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建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能够了解到阿拉伯国家正义与合理的需求。

  “9·11”事件之后,西方舆论纷纷将“阿拉伯—伊斯兰”与恐怖主义相联系,使得西方社会对阿拉伯人产生恐慌乃至“妖魔化”其文明。在“恐伊症”面前,中国政府明确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在国际社会中大力声援阿拉伯国家。2010年阿拉伯剧变以来,中国坚持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为阿拉伯国家摆脱困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4年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在中阿政治关系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决定正式确立“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而在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更是提出了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包括埃及总统塞西在内的不少阿拉伯国家首脑及政要都提出要学习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治国理政经验。由此可见,在中阿双方政府、政党与立法机构的密切交流下,历久弥坚的中阿政治关系将会得到不断加强。

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改革开放后,中阿贸易得到了快速持续地发展。中国于1993年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也是中阿经贸关系的标志性事件,到2003年时,中国当年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已近4000万吨。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后,中阿经贸关系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该论坛下的企业家大会、能源合作大会等机制均取得了瞩目的成效。2014年,中阿贸易额达2512亿美元,中国成为9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已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2015年,7个阿拉伯国家成了亚投行的创始会员国。

  在此基础上,《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恰逢其时地提出了以构建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中阿经贸合作格局。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当下,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经济需求日益增强。可以预期,中阿经贸合作必将在数年内取得更大成就。

人文交流亟待深化

  与中阿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密切交往相比,人文交流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以孔子学院为例,中国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有11所孔子学院,占全球孔院数量的百分之二;孔子课堂更是只有3个,只是孔子课堂总数的千分之三。在图书方面,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数量也都极少。旅游方面,国家旅游局在国外设有17个旅游代表处,但在阿拉伯国家还没有一个,这与日益增长的跨国旅游并不相符。人文交流的不足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对华认知的缺失。2010年,美国一家民意调查公司对阿拉伯民众的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二的受访对象愿将中国列为留学目的地。整体而言,相比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阿拉伯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则知之甚少。

  作为应对,《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落实《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备忘录》,积极推动中阿青年交流,并在广播影视、智库、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民心相通,为中阿关系奠定社会根基。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随着中阿双方在各领域交往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助于中东地区的稳定,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都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