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拉高节操底线,直面公号的罪与罚
然玉
//www.auribault.com 2016-02-1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去年,微信连续发布打击侵权、低俗内容、欺诈行为的公告及惩处方案,总计超过10个;不久前,微信公号平台发布公告,着力整治向用户发送垃圾信息、过度营销等行为。一段时间以来,微信特别是微信公号,在创造庞大线上商业流量价值的同时,也经历着恶意侵权、过度营销、诱导分享、低俗内容、故意欺诈等乱象丛生的阵痛。一些公号一味赚眼球、吸粉丝,不惜使出歪招、邪招。(2月18日《人民日报》)

  公号乱象丛生,早已是不争事实。于此,虽然平台运营方、公共管理部门一再出招,却无奈沉疴既久,一时间总归难以根治。抄袭侵权、过度营销、诱导分享,种种不光彩的伎俩,似乎成为了某些公号挥之不去的“原罪”!其实,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在蛮荒生长之后,势必要开启一段触目惊心的罪与罚。公众号发展棋至中局,同样也避免不了,要经历必要的洗牌和再造。

  应该意识到,微信公号的某些顽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特定的现实背景。比如说,知识产权侵犯,就与全社会“版权保护不力”的大环境有关。早在公号兴起之前,非法转载、抄袭剽窃等行为,就在不同的内容载体间广泛存在;再比如说,“标题党”现象,也可谓由来已久。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的信息包装术,不过是精明地迎合了,那种世俗化的阅读文化而已。

  即便这样,微信公号演变至此,还是与自身的特殊性关系密切。这一方面表现在,其凸显并强化了“流量变现”的赢利模式。这种简单直接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着公号拥有者采取偏激、短视的操作策略;另一方面则体现于,微信公号整体体量巨大,从而对个体公号的违规行径形成某种庇护效应。鱼龙混杂的局面,势必会助涨心怀侥幸、投机取巧之风。

  直至今日,我们依旧未曾找到,治理公号乱象的成熟方案。现阶段,零敲碎打的个案诉讼与个案查处,远不足以对“违规公号”产生足够威慑。而在更理想的状态下,各方理应探索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管理方法,来回应公号业已暴露的种种弊端。例如,建立统一的、一站式的版权代理维权平台,降低原创者的索赔成本;同时,也可以尝试确立公号“打分评级”制度,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受众反馈、甄别和筛选的功能。

  只有洗刷掉过往“劣迹”,微信公号方可重新出发。我们所要做的,乃是拉高底线,而不是相反。在原始积累和疯狂扩张之后,公号必须在全新的秩序基础内,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了。也只有自此基础上,实现正向淘汰、去劣存优,才真正值得期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