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读懂“城市现代化”内涵
本报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6-02-24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现代化”的城市?有的人认为,高耸的建筑、宏伟的广场;有的人觉得,要像纽约市曼哈顿“第五大道”那样;还有的人坚持,科技感十足才是唯一标志……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打造现代化城市总目标,提出了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具体措施办法,厘清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误区,对于更好地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意见》提出,“务必清醒地看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一连串“问题清单”清晰地表明,“现代化”不是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第一高楼”不属于现代化城市的“标配”:“现代化”不等于“水泥森林”全覆盖,特色缺失、千城一面只属于低质量的重复建设:“现代化”也不是一切向“西方”看,曼哈顿再现代化也只是曼哈顿的现代化,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现代化”更不等于“城市病”蔓延,一个长期交通拥堵、雾霾严重的城市,生命力只会越来越弱,何谈现代?

  打造现代化城市,就要读懂“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发展理念上。《意见》明确,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这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反映了全球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打造现代化城市,必须要以科学的新理念为指导,真正将之贯彻到城市管理建设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去。

  “现代化”还体现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建设好城市,规划好是头等大事。要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提高城市规划水平,防止“建了拆、拆了建”等大拆大建现象涌现。建设环节也同等重要。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管理现代化水平高不高,也是城市现代化与否的标志。要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依法治理城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治理机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城市智慧管理。

  “现代化”还体现在和谐宜居上。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现代的建筑,还要有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不仅要有清新的空气、干净充足的水,还要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雨洪排涝系统。这就要求,要按照《意见》的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强化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和合理利用,让“乡愁”“文化”不只停留在记忆。

  “现代化”更体现在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高效上。一户住三四代人、几百人共用一处旱厕……这样的服务水平显然不行。要大力推进棚改安居,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要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优化公共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要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教育、医疗等服务的承载力,打造方便快捷现代的生活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读懂“城市现代化”的“现代化”内涵,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走好落实、再落实这个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下去,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才能梦想成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