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曾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不会掉队
环球时报社论
//www.auribault.com 2016-03-15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黑龙江欠薪以及省政府信息通报不准,引起媒体对黑龙江及东北眼下发展困难的新一轮议论。2014、2015连续两年,东三省GDP增速与山西一道位居全国的后4名,通过改革实现东北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沉甸甸的使命。

  东北曾有“共和国长子”之称。它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解放,工业体系完整,底子扎实,又是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重镇,在计划经济时代扮演了全国重工业老大的不凡角色。农垦建设改变了北大荒,黑龙江成为全国商品粮的重要基地,为确保中国粮食自给做出突出贡献。可以说整个东北的资源和重工业为共和国的成长铺就了台阶。

  曾几何时,东北的石油、煤炭、木材、粮食、机械设备以调拨方式或低价走向全国,东北产的大解放跑遍中国各地,人们看长影拍的电影,东北伴随国家走过了那段难忘岁月。

  大型老国企多是东北的特点,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包袱自然比较重。黑龙江有多个资源型城市,一旦它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枯竭或者市场需求下降,可想而知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多难,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维稳任务有多重。

  世界发达国家有过资源型城市整体萧条甚至荒弃的很多例子,那些资源型城市的后期转型付出了巨大代价,失业、社会冲突在法律的强硬管束下不断发生、消化,其间伴随的个人和家庭痛苦不堪回首。

  中国的社会性质要求必须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和振兴过程的平稳,把人的福祉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东北需立足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央政府支持、帮助东北经济转型非常必要,东北社会自身的力量对克服当下叠加在一起的问题难免有些吃力。

  帮助对全国经济发展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东北,这也是发达地区应有的一份善意。东北当然不需要像其他边疆省区那样的“对口支援”,但国家的一些政策向东北倾斜,应得到支持和响应。

  舆论也应当对东北目前的困难给予更多理解,不应制造要东北和国家其他省区攀比增长率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氛围,也不应对东北社会治理一些难以迅速解决的难题过度鞭挞。相信东北社会不缺改革的紧迫感,较之来自外界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多有一些实质帮助和鼓励,大概是东北社会更需要的。

  此外,东北被蒙俄朝三国环抱,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战略支点。国人不能把东北当成普通省区看待,它的“边疆”意义不能因为离中原近就被遗忘。

  当然,外界的任何同情与支持都代替不了东北自身的努力。外界希望东北“解放思想”的呼声值得东北人思考。黑龙江政府这次一开始关于龙煤集团井下职工未有欠薪的误报给人一种印象,传统的政绩观和一些旧的相关认识在黑龙江仍有一定影响。

  希望黑龙江和东北的干部们放得更开些,问题已经在了,有什么可怕的?自信会是动力的源泉和突破口的导航器。说实话,黑龙江四十几万平方公里,才300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比多数西欧国家还低。收入水平差不多时,东北人的实际生活质量很容易高于中原地区。东北有困难,但也有重振昔日雄风的雄厚资本。

  东北繁荣起来,中国的东北亚战略必将进一步盘活,中国的长远发展也将更有支撑力和后劲。因此东北的事就是全国人民的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