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的我们,需要拥有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具备创造性的转化能力,才能让沉寂的文物,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4月12日,被文物圈刷屏、称之为“极为隆重”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会议代表,感受着新时期文物工作者的机遇与责任,思考着如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一页页山河变迁,一段段历史影像,凝结在这一砖一瓦、一瓶一罐的文物之中。有人曾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正是这些历史记忆和文明底蕴,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
其实,文物从来都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未来的“甘泉”。就在这段时间,《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让不少90后“泪目”,而此前,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引发“故宫跑”,首都博物馆“海昏侯”特展带来“首博热”……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令今天的人们“燃”了起来。
“无其器则无其道”。凝结在文物之中的“道”,既标刻着一个国家文化河床的厚度,也在不断为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文明养分”。正因此,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多次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这个意义上,保护文物绝不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它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文明大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望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文物工作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令很多老文物工作者感慨的是,十八大以来,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批示,就有20多次;而这5年里,国家对文物工作的投入,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保护力度前所未有;全国注册博物馆每年新增近300个,年接待观众7.2亿人次,文物正在“活”起来;而《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博物馆条例》的颁布、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则让人们看到了日益健全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
然而也毋庸讳言,在文物的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上,一些地方还存在“脱靶”现象。有的重视不足,文物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挖掘不够,让文物“躲进小楼”“深藏深宫”;还有的开发不当,只讲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忽视保护……如此种种,无不说明,激活文物价值、传承文化血脉,任重道远。
城镇化进程加快,怎样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新技术浪潮涌动,能否让文物保护搭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便车?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确保对历史文化怀揣敬畏之心,让沉寂的文物,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让古老文明的基因,在时代的血脉中汩汩流淌?
有人曾如此论述文化遗产的意义:“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惟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
殷国安:诚信的幼苗就这样被生生毁掉2010-08-31 |
微言2011-09-06 |
马祖云:以德润心,以文化人2013-11-07 |
刘 晓:擦亮文化南京“特色名片”2014-08-11 |
文创炫技容易过犹不及2016-01-27 |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2016-03-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