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形成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合力,才能在确保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近日,国家玉米收购政策的调整引起广泛关注。今年3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意味着国家将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消息一出,不少人开始产生焦虑:玉米收购价格会大跌吗?未来还有多少人愿意种地?
毋庸讳言,在玉米产出过剩的情况下,收购方式调整是市场调节的必然,这也是改革临时收储政策要经历的阵痛,不推进改革、不承受阵痛,后果会更严重。2007年开始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推移,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库存压力和财政负担,陷入了“国外粮食入市,国产玉米入库”的恶性循环。因此,从农业结构性调整的长远来看,改革临时收储政策势在必行。
改革有代价,风险需共担,国家并不是完全抽身,将农民利益完全交给时涨时跌的市场,而是用有形之手为农民兜底。以前的临时收储是一种“价补合一”的形式,如今改革的目的是形成“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形式,国家补贴还在,只是形式不同。市场确实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但政府在市场之外仍然为农民兜底,今年国家将投入35亿元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这说明,玉米政策调整即便会带来波动,也会是国家托底的“软着陆”,大可不必引发“谁来种地”的焦虑。
通过玉米来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可以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要义就是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国际粮价波动、市场供需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土壤气候条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只有政府的行政命令,可能形成盲目跟风,带来新的库存压力;只有市场的调节,则可能在周期性波动中损害农民利益。因此,形成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合力,才能在确保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而从舆情反映来看,玉米收购政策改革再次触及敏感神经,正说明“谁来种地”的焦虑仍然普遍存在。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生产低效化,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些因素交织叠加,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谁来种地”的追问与忧虑。其实,“谁来种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如果真没人种地,中国如何会出现粮食“十二连增”?未雨绸缪是好事,居安思危是智慧,但也应该理性对待种地焦虑,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更不应在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时由此引发无谓的焦虑情绪。
又逢一年春耕时,有媒体发现一些地方“种粮不赚钱,要靠补贴钱”,“赚钱”是对市场而言,“补贴”是对政府而言,这说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只有当高大上不再是城市的专属、脏乱差不再是农村的想象,当青春、梦想、成功这些美好的字眼能够和种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更多人自愿回归田园生活,“谁来种地”的未来难题才能找到答案。
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的红手印,开启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序幕。农村曾经是改革的发源地,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改革的试验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相得益彰,上可安邦定国,下可惠及万民,使农村始终成为发展的蓄水池、社会的稳定器。
人民时评:给农民工子弟更多梦想2010-01-01 |
中华工商时报:网络新闻发言人不只是发言2009-09-23 |
我们患了文化“幼稚病”?2011-09-02 |
高谈阔论:何时走出“诺奖”情结?2012-09-10 |
人民日报: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2014-01-06 |
王 建:“大人物”抢车位?别“因小失大”2014-04-14 |
人民日报:靠什么破解“一闹就停”难题2014-04-15 |
李英锋:不妨把过年“拷问”当作“压岁言”2015-02-21 |
千龙新闻网:“千人百元购房”夭折,高房价...2009-09-20 |
千龙新闻网:“千人百元购房”夭折,高房价...2009-09-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