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降成本不能沦为“空头支票”
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2016-05-17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成绩喜人,然而在一些地方,“吃拿”有所减少,“卡要”依然存在。年初为降成本作出的承诺,有很多至今还浮在水面上。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降成本有再次沦为“空头支票”的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

  最近,《人民日报》分两次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浙江、河南两省四市的53家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逆势攀升的现象,读来让人揪心不已。

  企业最盼望能得到切实降低的不合理生产成本,第一位是税负,其次是用电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有企业揭露,企业要交多少税,不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征缴,而是由税务部门年初内定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按指标征缴。有企业想不通,国际油价已从高点时的115美元/每桶跌至35美元/每桶,可是企业高企的物流成本依然纹丝不动。

  有企业痛斥“变压器使用费”迄今照收不误。河南某企业眼下正在调整产品结构,经常主动停产,企业一年只有两次向供电部门提出停电申请,若获得批准,虽不用电也要交纳变压器使用基本电费200万元。若停产不用电又不申请报停,就得交纳变压器使用基本电费600万元。如此“抢钱”毫无愧色,无外乎武大郎开店独此一家。某企业诉苦,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地方政府只发一张污水处理牌照,持照企业不但收费特贵而且一年只让企业清运两回污水,弄得企业不但要为污水垄断清运支付高昂费用,还得为在厂区内“储存污水”长期支付大笔“保管费”……

  如果说上述带普遍性的个案,揭露的主要还是企业不合理的生产成本,那么,企业普遍面临的近乎于荒诞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之高,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今年3月,郑州市下发文件,允许困难企业出租多余厂房用于自救,某服装企业兴冲冲拿着文件跑到规划局,办事人员张口就说“我们没收到文件办不了,你让市里专门给我们发个文件!”某企业上项目跑省里走审批程序,省里说此项审批权已下放给县里,企业遂回头找县里,工作人员冷冰冰甩出一句“我们还没整明白,你们先回去等着吧”。政府里当差的公务员可以慢吞吞“研究”上面下放的审批操作流程,但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哪里耗得起!

  简政放权、剥离中介服务、为企业松绑,中央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评估、评价、评审等前置环节,有些和政府机构关系亲密的“市场中介”,收费比原先的“红顶中介”更狠,“三评”次数更多更细更密。某企业在同一个厂区,将一台使用前即经过环评的设备从甲车间挪至乙车间,也得请“市场中介”再做一次荒唐的环评,白白被敲诈走几万元。一项标价20万元的检测,若企业同意每年购买“打包服务”,可按半价收取;若企业不同意,那么省市县三级质检机构随时都可能找上门来,每来一次企业须支付“检测费”10万元……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成绩喜人,然而在一些地方,“吃拿”有所减少,“卡要”依然存在,只是手段更隐蔽,往往以“不同意也不反对”的方式让企业干耗着。受访企业反映,为维护政商关系支付的费用,依然要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2%至1.5%.这个比例是高还是低,外行人不一定能看出门道来,可内行人都清楚,如今国内企业税后平均净利润最多也就相当于销售收入的5%至6%呀!

  最近3年间,仅中央一级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有近600项,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负近千亿元,这个减负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不过,如果分摊至全国7000万个市场主体身上,每家企业平均减负也就1250元左右。结合《人民日报》报道的情况,可知为企业降成本作出的努力,在一些地方不过是“雨过地皮湿”。

  降成本是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立足当下,降成本更是帮困难企业渡过难关、为困难企业的雪中送炭。时不待我,一眨眼上半年就要过去了,年初为降成本作出的承诺,有很多至今还浮在水面上。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降成本有再次沦为“空头支票”的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