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从“养”到“用”,破解老龄化困境
李泓冰
//www.auribault.com 2016-06-02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水准逐步提高的前提下,老龄化,原本也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精神富矿与市场富矿

  每一个人,都终将老去。而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亟待突围的老龄化困境。

  据世卫组织最新报告,中国人均寿命达76.1岁。一些“高寿”的城市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还超过了82岁。权威研究表明,1990年后的15年里,中国人骤然“长寿”了8年半。这意味着国力的增强,国人幸福指数的增加,也意味着养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老龄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就是因为调整必须先行,而见效与否则在未来。国家层面如果未雨绸缪做好适合老龄化社会的建设,解围之道中也将蕴含着巨大的增长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三最”形容我国这个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他将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高度,并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可谓抓住了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问题。

  前所未有的挑战,得到决策层前所未有的重视。未富先老的家国困境,有了突围的希望。

  据测算,2030年起,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退休之后的国人,将继续拥有20年、30年甚至更多生命时长,和人们的工作年限相等或更久。中国用较短时间织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普惠制养老保障网,然而总体上保障水准还比较低下。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去年年底每千名老人也只拥有30张床位。养老依然要托付给忙碌于生计与个人发展的独生子女家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倚仗的重要人口红利在2013年前后达到顶峰,此后便缓慢下降。接近2亿人的“银发浪潮”就这样汹涌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提出的破解之道,提到完善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并未只讲“老”的负担,更强调了“老”的价值。比如提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重视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养”到“用”,从另一个侧面解剖老龄化,出路一下子就开阔了许多。

  《礼记》早有诠释:“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一重重递进的境界。养老最为基础,弗辱其次,尊亲最高。先人以孝治天下,智慧通透。一方面,家和万事兴,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一生万物,纲举目张;另一方面,老人所积累的丰富精神资源,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因此,老少和谐的社会文化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倘若我们还囿于老人倒地的扶与不扶,让老人陷于“寿则多辱”的尴尬,岂非连古人的境界都没有达到。

  河南首创60周岁以上父母住院,独生子女可获20天带薪护理假;上海探索社区居家养老,为老人开设助餐服务等;山东出台政策遴选智库高端人才也包括了退休人士;众多企业为银发族量身定做创意产品,养老产业方兴未艾……面对老龄化,各地不同层次的创新百花齐放。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水准逐步提高的前提下,老龄化,原本也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精神富矿与市场富矿。

  如果在举国努力下,“老去”成为一个“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过程,增加的将是每一位国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