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林存光
//www.auribault.com 2016-11-23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对一生追求“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是孔子在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时明确提出的,为人们刻画和描绘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紧接“大同”理想,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小康”社会的看法。“小康”可以说是较次一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但也更加接近现实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目标,虽然是出于对上古三代时代状况充满历史想象力的重构而提出的,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用来审视、评判现实世界的理想社会蓝图与标准,自它们提出之日起,就在历史上不断激发人们改进现状、追求理想的想望、意愿、热忱和行动。在近现代,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与侵侮,更激起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追求实现国家富强乃至“天下为公”和“大同”理想的坚定决心与信心。今天,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并且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止于此,还有更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那就是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渴求。

  那么,从古至今,何以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如此热诚推崇和深沉追求“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和思想境界?

  天下之为天下,乃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人类整体。自先秦以来,天下便是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政治思考和关切的对象,治国平天下或重建天下秩序是他们追求实现的终极政治目标。因此,天下的观念实际上寄托了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最崇高而博大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怀和价值信仰。

  那么,如何才能治国平天下或重建天下秩序呢?中国先秦儒、墨、道、法等各家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地之道是最博厚广大、公平无私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才要在政治上汲汲于辨析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私的问题,并一致主张,统治者只有遵循、效法天地之道,才能真正引领整个天下走向太平大治,也就是说,唯有天下为公,才能平治天下,反之,“私者,乱天下者也”。《礼运》篇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根本含义即在于此。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最崇高而远大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超越性的理想和愿景。但中国的思想家们从不架空虚设一种高远孤悬的天下主义理想,也不认为可以跨越时代的可能性而一下子实现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儒家视域中的修齐治平或家国天下问题所期望达到的,乃是一种不断扩展的“同心圆”秩序或循本末终始之序而层层推进的“差序格局”。今天,倡导“天下的当代性”或“新天下主义”,必须首先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引领全人类走向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切勿忘记,追求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社会理想始终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向来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的,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说:“中国人总愿意与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天下的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中国人总欣然接受”,而“压服他人,?削他人,甚而至于消灭他人的思想,中国人是迄今没有的”。

  总而言之,中国人希望能够循序渐进,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反之,中国人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并不简单地排斥和否定家国、民族、地域、宗教等种种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于世人身份认同和寄托其归属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终极理想的意义上,又总是期望能够化天下为一家、四海为兄弟,而使整个天下成为一个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为只有这样的“天下”,才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才能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那样,真正激起和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希望,真正拥有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

  (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