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管传播载体如何变化,社会始终需要有温度的素材:“后真相时代”,讲故事应追求情感共鸣
有人说,人类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相较于关注事实本身,今天的人们更倾向于感受情感。
去年年底,牛津词典就公布“2016年度英文词汇”为“后真相”。根据相关定义,这一关键词表示“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小于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影响力的情况”。无论概括是否全面,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心灵共鸣,的确是不少人的真实体验。这也启示我们,当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也应掌握好事实与情感之间的平衡。
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美时,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动情回顾了青年时在梁家河经历的困难岁月,生动讲述了当代中国人脱贫致富的心路历程。充满温情励志的真诚叙事,收获掌声一片,拉近距离的同时,也让人思考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发展变化。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主席可谓做出了经典示范。这更促使我们思考,面向世界,究竟该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讲故事,效果在于达到情感共鸣。放眼寰球,不同国家与民族在社会制度、发展理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不乏冲突。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爱的追求,却能冲破意识形态的桎梏、文化心理的隔膜,直抵人的内心。因此,多突出一些中外情感的共性、多激发一些彼此心灵的共振,就很可能实现事半功倍乃至意料之外的传播效果。
置身于真相往往比谣言慢几拍、充满不确定性的舆论场,受众其实更渴望不加矫饰的言辞、未经加工的照片、饱含真情的故事。而日新月异、开放包容的今日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充满真情实感、沟通中外心灵的好故事。从诗词大会上于困厄中活出倔强诗意的农民白茹云,到奥运赛场上顶住压力、绝地反击的女排姑娘,从重启13年前生产线、越洋拯救英国自闭症男孩的东莞厂家,到因一部手机和美国小伙意外结缘、故事还将搬上荧幕的中国“橘子哥”……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生命的力量,映照着生活的美好。当世界目光更多投向东方,类似人文性与时代感交融的中国故事,蕴藏着巨大的传播潜力。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短视频、虚拟现实、移动客户端等新鲜事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不管传播载体如何变化,社会始终需要有温度的素材。事实证明,那些传播得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案例,往往是最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一定发生在“北上广”,未必高大上,甚至朴实得有点土气,然而它们一定是接地气、有张力的,各种境况的人都能理解、都能被打动。在某种意义上,越具有中国特色、带点草根气息的故事,往往越能从遍布精细化包装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
钟 声: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2014-07-22 |
习近平出访让“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2015-05-12 |
王义桅:中拉合作升级凸显世界意义2015-05-26 |
习近平“四点主张”是中阿友好的压舱石2016-01-21 |
续写丝绸之路的传奇2016-01-22 |
新闻舆论工作是定国安邦的压舱石2016-02-22 |
中工时评:中塞合作情深利多2016-06-21 |
农民也可以成为“知识分子”2016-06-23 |
迎接中拉命运与共的历史新时期2016-11-16 |
中拉友好关系驶入新航程2016-11-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