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身边有很多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70后”朋友,他们大多和我一样,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走进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各个城市迎来了一批批“70后”、“80后”、“90后”农村青年。明年就要迎来“00后”的高考大军了,最新一批农村青年也将陆续从学校走向城市社会,不断补足城市发展的人才与人力需求。但是,我们这些“70后”和“80后”、“90后”、“00后”不一样的是,家中往往有着年迈的父母,甚或拥有较多的兄弟姐妹,而且他们当中不少人依然工作和生活在农村。
村落青山稻花香(摄影:沈夏珠)
早在十几年前,每当春节将至,我们同城的几个同学会小聚一次,一个必然的话题就是:“今年回老家过年吗?”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必须得回啊,老爸老妈要我回去!”也有人会这样回答:“今年不去了,去年去过了!”从诸君的回答中,很难感受他们的乡愁,回家乡似乎只是在尽儿女的孝顺责任。换一句话说就是:回家乡,不是“我要去”,而是“要我去”。诚然,这和大家在城市生活中的境遇也有关系,事业发展顺利、工作前程比较好,便乐于“衣锦还乡”;事业发展方向不明,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自然少了回乡的兴致。
最近几年,每当年终岁尾,我们同城的几个同学还会小聚一次,还会谈论同一个话题:“今年回老家过年吗?”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去啊去啊,当然回去,干嘛不回去!”也有人会这样回答:“哎,想回去,可是没有时间回喽!”从诸君的回答中,似乎感受到一种即将返乡的幸福和兴奋,或是一种不能返乡的失落和怅惘,回家乡不再只是在尽儿女的孝顺责任,家乡俨然是一个幸福的远方!换一句话说:回家乡,不再是“要我去”,而是“我要去”。
青山深处有人家(摄影:沈夏珠)
短短十几年间,人的心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今天的农村已经今非昔比。我的老家在赣西北的幕阜山下,“田塘村”这个村名反映了人们对 “田”和“塘”两个生存条件的朴素渴求。新农村建设使得这个惟愿“有田、有塘”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电信、网络、有线电视设施与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全村的村民住宅这些年几乎全部“更新换代”,从70年代的泥砖房到80、90年代的青砖瓦房,再到今天的一幢幢“别墅”,简直是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一幅幅剪影。
相对于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保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各种鼓励农业发展的惠农政策,使得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分散耕作、人力劳作发展为规模经营、机器作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解放了出来,获得了进城务工、经商致富的机会。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推广,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小病、常见病基本上足不出村、足不出乡;大病医保政策的推广,基本上根绝了先前广泛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农村的基础设施变好了,农民们的生产发展好了、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好了,我们这些“70后”的新城市人的心情也好起来了。虽然说,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在城市的生活已经稳定下来,如果生活在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们不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能逾越城乡之间的历史天堑,不能同步实现小康,家乡就不会是幸福的远方,而是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精神重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家乡不再是偶尔去探望的、年少时的“故园”,而是和我们时刻在一起的“家园”。在那里,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每每回到家乡,看着亲人们、乡亲们在农村的幸福生活,甚至不免产生向往之意,然后情不自禁地嘟哝一句:“我退休后,也要回农村。”
现如今,每当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自己回乡的“靓照”,总会引来一遍点赞,好山、好水、好人家,让人艳羡不已。每到节日长假,“城里人”都像听着号令一样集体涌向乡村。人们奔向农村的欢乐脚步,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稳健脚步。可以想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产生,农民会有越来越多的 “好居处”,市民会有越来越多的“好去处”。我们这些“70后”的返乡之旅,不再只是一次行孝之旅,也是一次次欢愉的乡村旅行。在新的时代里,“我要去家乡”,已然成为我们这些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人群中最温情的流行语。(作者:沈夏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崔士鑫:“拉萨共识”推动西藏发展2014-08-15 |
国 平:百年梦圆看今朝2014-11-26 |
国 平:开放使中国越来越强2015-11-03 |
铭记废奴历史 开启兴藏伟业2016-03-29 |
建党95周年特稿:千秋伟业的科学指南2016-06-17 |
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016-06-23 |
中国元素助力中国奥运军团庚续新风采2016-08-04 |
中国梦,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2016-12-02 |
“复兴号”所携带的民族复兴密码2017-06-28 |
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2017-07-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