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不能让培训机构成“教育飞地”
张金岭
//www.auribault.com 2017-11-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这几天,《2岁男童报5个班狂掉头发,赢在起跑线到底有多变态?》这条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传播。男童出现“斑秃”是不是和报5个班有直接关系暂且不论,这条消息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是因为时下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参加社会培训,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绕不开的选项,并因此成为不得不正视的民生痛点。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披露,将“启动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培训规范计划,会同有关部门严格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资质审查,加强对无证无照社会培训机构的整治”。这个计划是作为实施“答好人民关切题”行动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如能顺利实施,算得上是给老百姓送出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红包”。应该指出的是,愈演愈烈的社会培训热,是多种力量聚合共同推动的结果。规范计划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缓解由此而来的不必要的教育焦虑,除了严肃的依法的规范,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配合。

  最需要配合的当然是家长。面对孩子的升学竞争,家长缓解焦虑的简单办法,除了不断督促孩子加班加点做功课,似乎也只有把孩子送进社会培训班去强化应试训练这一招了。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多数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更确切地说,是学校应试教育的帮手。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断加码提出过高要求,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为社会培训降温,首先要求家庭教育回归应有的独立价值,使家庭成为孩子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爱好、涵养品德、拓展情感和精神空间的地方,让孩子们在家庭氛围中释放竞争压力,而不是在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中不断加剧教育的恶性竞争。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当好第一任老师,就要经常自我启蒙,自我教育。

  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之下,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其实也很无奈,内心也有说不出的苦处,而这恰恰对一些地方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学生社会培训过热的地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亟须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的做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定教育评价标准,着力引导学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引领家长和全社会建立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事实上,少数地方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进行公开的精细的量化评比,已经成为加剧教育竞争的重要推手,并直接助推着社会培训不断升温。这种情况能否得到纠正,是事关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全面贯彻的大事。

  绝不能让社会培训机构成为绑架学校教育的“教育飞地”。规范,就是要让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地存在。对于要实施启动的规范计划,社会培训机构最好的配合,就是在新规范之下重新寻找新的定位。经过规范后的中小学社会培训,其存在价值总体上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而不能把商业利益凌架于教育价值之上,过度迎合违背教育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过度升学竞争。

  新时代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有了更高的期待。教育战线广大干部群众,正在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形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思想认识上不断寻找解决措施。对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启动规范计划,正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关心和关切的切题之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