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让本乡、返乡、下乡人才共襄乡村振兴
万劲波
//www.auribault.com 2018-02-14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精准脱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任务之一,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中强调,“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未来三年,欠发达地区要与发达地区携起手来,瞄准贫困地区发展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形成“本乡、返乡、下乡”人才共同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要素投入、市场渠道和组织模式。大幅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需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培训,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些地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依托农广校、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载体,建立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对下乡创业的城市人才、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农民工开展文化、科技、创业培训,选送本乡人才到外地学习,更大规模地培养本土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的关键在基层。千针一线,在特定地区开展的多层面、多主体脱贫攻坚体系中,地方政府发挥着综合协调执行作用。作为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和基层群众的日常联系者,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在正确宣传中央和省市政策、及时有效地了解基层群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责任重大。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建立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让青年一代在农村基层和一线挑大梁、担责任,在基层锻炼中发现、培养、使用人才。

  社会各方面专业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鼓励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关心、支持和投身乡村建设,为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赋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些地区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建立起专业人才对口帮扶基地和合作平台,以柔性引才、“互联网+扶贫”等方式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专业人才的指导作用,大规模引入经济实用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支持草根创业和返乡创业,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等高附加值带动型产业,支撑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融合拓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总结了“八个坚持”和“七个必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基层各类实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面支撑,为贫困地区转型升级、内生发展提供持久推动力,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向基层延伸。

(作者:万劲波,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