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今日推荐

新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②

彭文生
2020-08-22 13:32:01  来源: 人民日报

以国内大循环更好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让全球分享中国释放庞大内需的红利,从而实现“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落地高度关注,也充满期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指引。

  疫情防控中,各国经济即便走向复苏阶段,也可能面临需求复苏慢于供给复苏的态势,这对已经受储蓄过剩困扰的全球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型经济体而言,需要扩大内需来支撑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决不等于封闭运行,而是要从双循环互动的视角来看扩大内需,这实际上对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国内大循环更好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繁荣国内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让全球分享中国释放庞大内需的红利,从而实现“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独特优势。我国人口总量全球第一,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总人数超过4亿人,这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与此同时,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有效缓解了贫困等问题对消费率的抑制,这本身也有利于挖掘中国下沉市场潜力,促进中国市场的整合。如果说扶贫是二次分配层面的重大政策举措,那么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则是从初次分配层面提高了劳动者收入,有利于消费增长。中国的数字经济带有很强的劳动友好型特征,例如外卖、快递等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比传统产业高。中国社科院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互联网使用对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显著帮助,这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有效需求。

  也要看到,疫情对接触式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存量资产取代流量收入越发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扩大内需面临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扩大内需,要以促进消费、提高居民收入为主要载体,而不是大规模扩大投资。近期财政和货币等宏观政策体现了这一导向,一是横向方面注重结构影响,精准滴灌,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关键是保民生、保就业;二是纵向方面强调跨周期设计和调节,避免以加剧中长期失衡为代价的短期需求刺激。这两个维度都要求坚持房住不炒,不能靠拉动房地产需求来扩大内需,而要让更多家庭不为高房价所累,把需求充分释放出来。

  在传统的逆周期调节之外,更重要的是推进结构性改革,依靠改革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金融让利,真正提高收入、促进消费。比如,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继续推进劳动友好型数字经济发展;在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特别是针对疫情冲击的救助;进一步推动增值税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可以真正提高收入水平、释放有效需求,更有效地把人口规模转化为市场规模。改革是过去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更是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 王铉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