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立场不会改变-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今日推荐

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立场不会改变

——写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

国纪平
2020-09-22 08:57:13  来源: 人民日报

  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相关纪念活动以“我们想要的未来,我们需要的联合国:重申我们对多边主义的集体承诺”为主题展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环顾世界,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国际交流合作遭遇重重阻碍,个别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人类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联合国等重大问题,引发各方思考。

  “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我们支持国际社会以此为契机,重申对多边主义承诺,加强和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鲜明阐述中国立场。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当世界处在又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立场从未改变。中国以自身坚毅行动,携手各方共同努力,坚持和弘扬多边主义,共同推动联合国重整行装再出发,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

(一)

  1945年6月26日,美国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内庄严肃穆,巨大的圆形签字桌上,摆放着历史性文件——《联合国宪章》。

  从正午12时中国代表第一个签字开始,来自全球50个国家的153名代表逐一签名,历时近8个小时,最后一名代表将签字笔带走珍藏。

  战争的惨烈记忆和教训,让与会代表们写下对未来和平与发展的期许,凝聚世界各国“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决心。

  “我们的先辈以远见卓识,建立了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寄托人类新愿景,开启合作新时代。这一创举前所未有。”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演讲时如此评价联合国成立的意义。

  今天,国际风云激荡变幻,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彰显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我们要推动全世界在联合国旗帜下,实现更大团结和进步。”习近平主席如此强调。

  为何中国始终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归根结底,支持联合国的事业,就是支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为庆祝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展出了联合国历史上75份重要文件,以彰显其在和平与安全、人道主义援助、发展与人权领域的历史性贡献——

  1946年1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一号决议,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消除原子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此后,从斡旋区域冲突到组织维和任务,从推动多边裁军到倡导核不扩散,联合国以和平为己任,世界总体保持了和平与稳定。

  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被彻底根除。这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空前成就,更是联合国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明证。从成立开发计划署到发表《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从制定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以发展为目标,推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

  1990年3月21日,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见证下,纳米比亚正式独立,终于摆脱殖民历史。为此,联合国曾斡旋呼吁20余年。从公布《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到推动反对种族隔离的全球斗争,联合国以公平为目标,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努力将民主精神发扬光大。

  ……

  75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世界见证了“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的联合国宪章精神历久弥新。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郑重宣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瞩望未来,对人类美好明天的共同追求,必将继续汇聚各方对联合国事业的共同支持。

(二)

  和平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联合国如何更好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大业?思考这一重大课题,需要从根本处着眼。

  百年来,国际社会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长期冷战的折磨,也见证了发展与进步的潮流。探索建立和平、公正、稳定的国际关系,始终是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确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掀开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崭新一页。

  “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今日之世界,依旧是主权国家所构成的世界。只有坚守主权平等原则,国际秩序才能根基牢固。反观现实,许多问题之所以困扰今日世界,正因个别国家背弃了主权平等原则。干涉内政、霸凌行径、无视规则现象屡见不鲜,“经济全球化走向终结”“多边主义已经失效”“冷战正卷土重来”等议论不绝于耳。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警告,国际秩序面临失序可能,疫情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各国需要“在复杂的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同利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伊肯伯里提出,要想在开放的战后秩序中继续运作,就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多边合作基础设施。

  多边主义,正是联合国赖以存在的重要原则,代表着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治理、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应有权利。全球化时代,不应该是一部分人主导另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而应该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刚刚接棒第七十五届联大主席的沃尔坎·博兹克尔强调,单边主义只会让我们离共同目标更远。“我们有责任加强人们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多边合作的信念。”

  历史的进程,有时也穿过尘埃和泥泞,行经沼泽和丛林。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无论如何曲折,历史都有自己的前行规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

  当前,无论是应对疫情挑战,还是破解时代难题,出路在于各国保持团结合作,以多边主义调动各方资源与智慧。“很显然,作为全球多边主义及合作的平台和有规则的国际体系,世界对我们有很高期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这番话,富有现实针对性。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当前全球治理面临复杂形势,国际秩序处在关键十字路口,其实质是选择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的问题。多边主义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昭示国际体系演进的未来。

(三)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联合国总部大会厅,世界各国领导人汇聚一堂。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重要讲话,系统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成为联合国历史上世人瞩目的高光时刻。南非学者卢因·杜托伊特对此作出的评价颇具代表性:“只有站在历史高度,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才能如习近平主席一样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2017年1月18日,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各国代表、政商精英云集。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政治家应有的担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明确指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讲坛的重要讲话,为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提出引领时代的行动方案。

  事实表明,联合国面临影响下降或功能失灵的质疑,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

  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就必须从当前各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的现实出发,为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找到一条新路。

  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随后又被陆续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安理会等多份联合国决议。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至今记得,当年联大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引起共鸣”。

  古特雷斯热情回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联合国愿同中国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第七十一届联大主席彼得·汤姆森视之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支持多边主义,中国是行动派。“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3月,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号召掷地有声。着眼于合作共赢,中国理念和行动的多边主义底色愈发清晰。

1 2 共2页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