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受连续降雨、天气寒冷影响,广州一些市民为了避寒取暖,洗澡时将洗手间门窗密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明显增多。广州警方通报称,今年1月以来,受理群众洗澡时一氧化碳中毒警情55起。尤其在急剧降温后的1月22日至29日的8天内,群众在洗澡时中毒死亡发生30起,占警情的45%.
一座现代化城市,一股寒潮来袭,8天之内30人“洗澡死”,令人唏嘘和震惊。我们当然可以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经得起大街上寒潮冷冽,却经不起寒潮侵入室内的“次生影响”。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一些市民的安全常识有所欠缺,因为使用燃气热水器要保持室内通风状况良好,当是一种常识。
感叹与惜伤之外,我们还应审视城市的风险预警机制。
我们周边的城市有没有风险预警机制?答案是肯定的。譬如,在这股霸王级寒流来袭过程中,各地在天气预报中不时提醒“道路结冰,市民出行请注意防范”;在今冬的雾霾天气中,受雾霾侵袭严重的地方,也是每天发布预警级别,提醒市民“出行需适当防护”、“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及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这些预警看似是一种生活提示,实则是一种公共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天气寒冷,使用燃气热水器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这样的生活提示,也是城市风险预警中的应然部分。只不过,一个是有关室外的公共场所的预警,一个是对市民室内生活的预警。事实上,当前的城市风险预警机制,更多地着力于城市公共空间,而鲜有对市民居家生活的种种预警提示。殊不知,无论室外室内,但凡关涉市民生活安全和生命安全的事情,都应该是秉持公共责任的风险预警所到达之处。
当前的城市风险预警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警责任主体分散,预警范畴伸缩性强,预警渠道较为零散,手机短信、职能部门APP、广播、电视、报纸等都有——总体而言,风险预警虽在努力做到体贴入微,但仍缺失系统性和规范性。夏天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室外的雾霾,室内的燃气……城市的种种风险无时不在,建立起形式规范、内容丰满、发布渠道立体的城市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
在不久前的广东两会上,有人建议:应以大数据预警城市风险。据介绍,在美国硅谷,有地图可以显示某个地址周边的犯罪记录,如何时何地发生什么案件,甚至可以看到罪犯的居住地址、名字和照片等。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应用,在我们的城市管理中还很少见,所谓大数据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收集中,而应用亮点和创新明显不足。现代城市需要一套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机制,以让市民安然其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