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看台声音】同一个奥运 不同的梦想
刘颖余
//www.auribault.com 2016-04-3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又到奥运年,和体育有关的人总是有点莫名的小激动。这当然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奥运会四年一次,人的一辈子有几个4年?吃青春饭的运动员能赶上几届奥运会?就是作为一个观众,又能有几届奥运会躬逢其盛?人生苦短!当我们谈论奥运会时,我们不得不如此感叹。

  里约到北京的距离超过18000公里,时差达11个小时。从北京出发到里约,没有直飞航班,最快也需要一天半时间,这大概是距离中国最远的一届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就是采访记者,想起漫漫旅程,也心生恐惧。但这点恐惧,和参加奥运会的渴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到里约去!这依然是体育界人士以及体育迷们今年最大的期盼,许多人还在为此而不懈努力。

  里约刚刚迎来奥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庄严的圣火交接仪式掩饰不住外界的担心:奥运测试赛纰漏不少,安全问题依然难以让人放心,比赛门票销售不力,还有被弹劾的总统、可恶的寨卡病毒、可能遭受污染比赛水域……我们见惯了在国内举办世界大赛的井然有序,对于巴西人的漫不经心还真的有些不以为然,但我相信,东道主的一切迟早会走入正轨,在8月6日开幕式前,他们一定会准备好的。巴西世界杯的筹备工作曾经也是如此不慌不忙不疾不徐,但最终东道主还是奉献了一届精彩、热闹的盛会。这一次,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巴西人呢?他们或许只是和我们的工作方式不同而已。

  对于一颗渴望参与奥运会的心来说,遥远的距离不是问题,东道主的工作方式也不是问题,甚至身份、国籍都不是问题。

  比如,难民代表团参赛,就是本届里约奥运会的一桩新鲜事,也是国际奥委会的一大创举。他们不代表任何国家,将在开幕式上高举奥林匹克五环旗入场,并被安排在东道主之前出场。国际奥委会如此重视难民代表团,用主席巴赫的话说,是期盼能够向全世界数百万的难民们传递“希望的信息”。从更深意义上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是在用行动诠释自己的和平理念,希望能给岁月以和平,愿天下止干戈,永无难民。

  “我希望能够代表所有的难民参加比赛,因为我想向每一个人展现我们在苦难之后的安宁生活,我也想鼓舞大家在生活中多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永远不要放弃梦想。”首个获得奥运资格的难民选手——18岁女孩马迪妮说。去年夏天,她和20岁的姐姐乘坐难民船逃离叙利亚,来到希腊,如今已在德国找到了安身之处。战争爆发前,马迪妮有着一个温馨的家庭,自己也是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梦想着站上奥运会舞台。但4年前爆发的内战改变了一切,时刻身陷危险的她不得不经常中断训练,开始逃亡之旅。在乘船到达土耳其的开放海域时,船只出现问题,马迪妮和姐姐跳入爱琴海推着船向岸边前行,在经历了整整三个小时冰冷海水的折磨后,终于到达了希腊。“我当时不能坐在船上抱怨,因为船上大部分人都不会游泳。如果我们不救他们的话,他们除了死亡没有别的选择。”马迪妮说,“我为我自己和姐姐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做到了。”

  显然,对于难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安宁的生活更珍贵。就像对于运动员,没有什么比参加奥运会更令人神往。当难民运动员也能参加奥运会,他们固然要感谢国际奥委会,但更应该感谢体育本身。体育,就是美好,拥有化解苦难的力量;体育就是和平,能化干戈为玉帛。

  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奥运会就意味着争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这当然是奥运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奥运会是一个大舞台,近万名运动员,区区千余枚奖牌远远不够“分”,绝大多数运动员不是来争金夺银的,而是来分享奥林匹克的光荣和梦想的。

  奥运会也不只是运动员的,前来采访的记者,为赛会服务的志愿者,确保赛事顺利运转的工作人员,还有为赛会掏出真金白银的赞助商们,以及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观众们,都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部分。他们怀揣着不同的梦想,每个梦想都一样的珍贵,一样的真挚,一样的直抵人心。

  今夏的里约,将成为梦开始的地方。赶紧约吧,还等什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