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看台声音】“邀请”和“征召”含义大不同
刘颖余
//www.auribault.com 2017-04-1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4月10日下午,新一届中国女篮举行首次公开训练课。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课,训练馆里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新任中国篮协主席姚明。

  这是姚明作为篮协主席和国家队队员首次产生交集,引发媒体普遍关注,自在情理之中。姚明说得很少,媒体同行可能觉得不太过瘾,但这同样不足为怪。“新官”上任,说的远不如做的更重要。

  那么,有关国家队,姚明又做了什么呢?这个事情大家都已知道了,他兑现了自己上任之初的承诺,把国家女篮的征召制改为邀请制——4月5日,中国篮协官网发布了《中国篮球协会关于组织2017年国家女篮集训选拔的函》,新一届女篮队员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份来自篮协的邀请函,邀请她们加入国家队。

  姚明和他的团队很用心,也很贴心。在这份以红色为基调的邀请函中,有这样的感性文字:“春风化雨,同舟共济。展开在你面前的这封邀请函,饱含着社会各界和全国球迷的殷切期望与信任,接过这份邀请,就意味着你们扛起了中国女篮厚重的责任与担当。”“这支团队将为奥林匹克的至高荣誉,为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闻鸡起舞、登高望远!”

  邀请和征召,看起来是字面的差别,但无论是形式和含义,都大不相同。过去的征召制,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以红头文件的形式,通知各个体育局和俱乐部,行政命令的色彩非常浓厚,运动员不去也得去。而现在的邀请制是以邀请函的形式直接发到运动员个人手中,多了一份对于运动员的尊重,少了行政命令色彩。而且,既然是邀请,运动员当然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落款也由过去的篮管中心变成中国篮协。众所周知,这两个机构过去是一套人马,而现在却是相对独立、功能也不尽相同的两个组织。

  不难看出,邀请制是中国体育改革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过去,中国体育始终围绕金牌和奥运战略转,体育的功能较为单一,运动员的选择性也小;而近些年来,尤其是自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发展日渐多元化,群众体育、职业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唯金牌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摈弃,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越来越大的强化。体育的核心是人,对于人的尊重,也是体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邀请制,这种带有国际惯例色彩的新形式,便体现了现代体育发展对于人的这种尊重——是对运动员的尊重,也是对投资人、从业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一种尊重。它不只是人性化的体现,对于国家队的建设和强大,同样大有裨益。就像姚明所说的,“在充分尊重运动员个人意愿的同时,让大家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可以“将一定时期内,水平高、状态好、意愿强的运动员推送到国际赛场上”。

  体育比赛中,态度是非常重要的,神奇教练米卢甚至曾说“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像中国男女篮这样正在艰难爬坡的队伍,米卢的话也许并不夸张。我们至今仍无法忘怀2009年天津男篮亚锦赛中国队惨败于伊朗后,部分队员发生的“偷笑门”事件;我们同样还对宫鲁鸣的“话中话”记忆犹新:“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带着一群百万富翁训练打比赛”。因此,有人担心邀请制会影响中国篮球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我看那是杞人之忧。中国篮球固然不像美国篮球那样人才济济,但也不至于缺了谁,就变成了另外一支球队。自姚明退役后,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当然,我也不希望它再发生。

  我同时相信,为国效力,是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本能,融入到了优秀运动员的血液中。邀请制只会让运动员感到更多的尊重,从而迸发更强的能量,去为国争光。尊重从来是相互的,被人尊重,才更会懂得去尊重别人。我们越尊重运动员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荣誉感,运动员本人对于职业的投入和认同感,就会越高。

  邀请制不是噱头,不是文字游戏。它也许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