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死亡游戏
据央视报道,一款名为“蓝鲸”的自杀游戏近期在社交网络平台传播,游戏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一步步诱导其自杀,以此来满足诱导者的变态心理。去年,游戏设计者已在俄罗斯被警方抓获。目前该游戏已蔓延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
报道中称,加入游戏群的人会收到管理员的诱导任务并接受监督,任务每天都不同,一步步走向死亡。近年来,从自杀主题QQ群到自杀游戏,无不充满挑战性和未知性,极易吸引青少年。我们不能单纯地怪孩子们太傻太无知,更该关注此类教唆自杀的平台和组织为何会出现和蔓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代际沟通,真的该切实行动起来了。
“红包”病毒
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民李先生在手机上收到陌生人的红包,对方称发错了,要他领取后再原数返回,他觉得蹊跷便拒绝,最后被对方骂“有钱都不要的笨蛋”。警方提醒,这很可能是伪装成红包的病毒软件,已有市民点击后遭受不同程度经济损失。
“红包”病毒与二维码骗局如出一辙,但抢红包作为“人人得而点之”的流行活动,“命中率”远比二维码高很多。骗子的创造力和科技转化效率令人惊叹,面对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的骗局,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贪小便宜,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有效途径,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完善监管标准,比如强制二维码可溯源等。防骗,我们得比骗子更努力。
生财有道?
据《现代快报》报道,网上常会出现无门槛办贷款的广告,其中藏着不少骗局。最近,江苏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网络贷款诈骗案,有50多人被骗近百万元。抓获的嫌疑人中有两人竟也曾是网贷骗局受害者,他们觉得这是个生财门路,便依葫芦画瓢学会了诈骗。
一朝中招就能成发财圣手,可见头脑是很聪明的,却没用对地方。时下,聪明人干糊涂事的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学习和应变能力较强的年轻人,本可凭头脑和劳动赚取合法收入,却偏偏以身试法。被骗后就加入了骗人的队伍,这是什么逻辑?若都是如此,老百姓的腰包还能捂住吗?被骗的人应该选择与违法犯罪的人斗争,而不是狼狈为奸。
圈点新闻2014-06-11 |
南 婷:“微信十条”开启清朗网络空间新时代2014-08-08 |
我在我思:为何总和高考作文题“过不去”2015-06-12 |
为何总和高考作文题“过不去”2015-06-12 |
为何总和高考作文题“过不去”2015-06-12 |
徐立凡:长期收费能否解开公路利益结2015-07-22 |
西 坡:叶良辰的“魔性”从何而来?2015-09-28 |
今天,你叶良辰了吗?2015-09-30 |
水深与火热,一个都不能放过2016-07-28 |
不需要你的点赞来肯定我的价值2016-11-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