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蹭科技概念的营销,千万别上当
杨玉龙
//www.auribault.com 2018-04-0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李法明 图

  甩一甩暗物质洗发水洗出的“浓密”秀发,穿上能“修复松弛”的石墨烯内衣内裤,坐在“想瘦哪里瘦哪里”的纳米按摩椅上——是不是很享受?据新华社报道,为你打造如此“高科技”生活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些想象力超级“丰富”的商家。他们给产品贴上“高科技”“新科技”的标签,吹嘘神奇效果忽悠消费者。

  网络上、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打着“暗物质”旗号的“高科技”产品与疗法陆续出现,而事实上,对暗物质的作用科学家们尚在探知阶段,怎么可能这么快便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最伪科技”营销噱头乃至消费骗局的出现,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比如,消费者对这些高科技知识知之甚少,面对商家的忽悠往往容易中招;商家利益熏心,眼睛里只有钱,不择手段利诱与蒙蔽消费者;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对商家的一些虚假宣传,不能做到及时发现、查处。

  要规避“最伪科技”的消费陷阱,加强科普很重要。对最新最潮的科技概念和科技产品,科普工作应该走在前面,比如可以通过学校、媒体、社区等,增强公众的科技素养。

  对这种“蹭概念”的行为,市场监管有必要“插一手”。应抓住媒体报道的相关线索,对不法商家进行依法惩治,同时应加强执法,借助整治虚假广告等,遏制商家的不实宣传。

  再者,从消费者角度而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习很有必要,对商家借助高科技概念搭售的产品,也需理性对待,可以多加核实,或者求助权威部门等,以免上当受骗。

  科技无罪,但现有条件下,诸如暗物质、量子、石墨烯等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尚未进入各领域服务于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然可以借助科技产品来实现,但实事求是显然是底线。对商家来说,为一时、一己的利益而伤害公众的权益,乃至社会利益,实在是念歪了生意经,也是在挑战法律和秩序。无论如何,炒概念不能成为最容易赚钱的途径之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