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5月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方泽民在北京西站携带一枚捐献的肺源搭乘高铁时,因为供体获取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错过原定车次,其向车站工作人员和12306分别求助,但被拒绝。无奈之下,他在候车室大喊“谁能帮我把这个箱子带到郑州?”一位热心乘客答应帮忙转运。随后,中日友好医院陈静瑜团队在微博上求助,一位好心乘客退了票,方医生得以成功抢到车票。当晚,患者肺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让人感动。好在有急中生智的医生,有热心的乘客,还有相关医疗团队的帮助。这场手术圆满成功,不负每一个人的爱心,也让人们深深舒了一口气。
然而这则暖新闻背后,有一个细节让人疑惑,即为什么医生要在车站候车大厅自己求助?如此情况紧急,为什么不能特事特办?
活体肺必须在12个小时内完成移植,而移植手术一般需要约5个小时,因此留给供体的在途时间很有限。现实中,不少供体因为在途受阻,耽误了最佳移植时间,最终只能舍弃。
2016年4月,原国家卫计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民航总局、铁总、红十字会总会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该通知对在器官转运过程中交通主管部门、承运各方的职责,统一的转运流程等作了制度性安排,并明确了器官转运工作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快速通关和优先承运。
那么,方医生携带的肺源为什么没有走上这个绿色通道?铁路方面对此回应称:“防疫期间按规定不允许上车补票,必须知道每个人的行程,车站当时不开这个口子也是为了避免上车了查不到这个人的行程。”
4月30日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调整为二级,并相应调整了防控要求和措施。而上述事件发生在5月1日。不管是从疫情防控已经向好的趋势看,还是从拯救一条生命的角度看,车站表现出来的“刚性”,都无法让人理解。为了肺源、为了生命,难道就找不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吗?疫情防控措施应该因时而为,特别是处理那些可防可控事件时。
今年已经是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建立的第四年,四年前,也是因为险些造成爱心肺源浪费的“肺源空运遭拒”事件,才直接推动了绿色通道制度的设立。
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马虎,但某种角度上说,机械和冷漠又是一种失职。去这条暖新闻的相关微博下看看,网友们针对涉事车站是如何评价的,那其实对涉事车站今后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