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用“骑车难”测公共服务的温度
吴迪
//www.auribault.com 2016-05-1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兴许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划出更多自行车道这类努力费力不讨好,做得再好也是“不显山不露水”,于政绩、于城市“高大上”的形象,没有明显助益。不纠正这种错位的管理理念,就不会意识到“城市病”背后的规划和建设缺陷,就不会意识到公共服务的短板让百姓很受伤,更不会想办法去偿还公共服务的“欠债”。

  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湖南省长杜家毫在湖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谈到,自己骑自行车上班时,一会儿要骑上人行道,一会儿路断了要扛着车子过天桥。杜省长借此吐槽城市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此“骑车难”的体验,因省长的特殊身份而成了新闻,其实,问问在大城市经常骑车上下学、上下班的人,他们的感受会更深——路上或者根本没有自行车道,或者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鸠占鹊巢”,骑车人不得不在机动车车流间辗转腾挪,许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除此,人行道被停靠车辆当作临时停车场,盲道多有电线杆、井盖、障碍物等,这些给百姓日常出行带来的麻烦,确实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归结于客观原因是最省事的办法,比如,城市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过快,超过城市道路的承载容量,不得不大量挤占非机动车道甚至人行道等。确实,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快速发展让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理念在短期内难以跟上,这是必须正视的客观情况。

  但问题又不止于此。尤其是一些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的偏差更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为加快城市发展步伐而大拆大建,很多城市为了向现代大都市靠拢,大力扩容机动车拥有量,甚至“一切为机动车让路”,拓宽机动车道,挤占甚至拆除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顾及自行车及行人的出行需求,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几十厘米宽的“最窄自行车道”“最窄人行道”的奇葩景观。

  公共服务的温度直接关系民生。对城市普通百姓来说,评价生活舒适、幸福与否,并不一定看当地GDP等“宏大”经济指标,往往更多看身边的事,比如看病是否方便,小孩是否有好学校上,每天上下班是否便利。而这些都是关系民生幸福的实实在在的事。

  公共服务的温度来自执政智慧。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决心和实招儿解决“城市病”,才是真正提升市民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政策善意。

  其中的关键,首先在于管理理念及政绩观的转变。兴许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划出更多自行车道这类努力费力不讨好,做得再好也是“不显山不露水”,于政绩、于城市“高大上”的形象,没有明显助益。不纠正这种错位的管理理念,就不会意识到“城市病”背后的规划和建设缺陷,就不会意识到公共服务的短板让百姓很受伤,更不会想办法去偿还公共服务的“欠债”。

  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比如,骑车出行的主要人群是中学生和中短途上班族,这些人的背后是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千千万万家庭,家人出行安全有保障,整个城市才有更高的幸福和谐指数。

  车多路少,是现实难题,因此,需要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一些国家自行车道发展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作出努力和尝试,比如北京规划在2020年前,五环内建成3200公里的自行车道等,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是城市管理者沉甸甸的责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