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行李箱里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乡愁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www.auribault.com 2018-02-2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有一种爱,叫“父母装的行李箱”。沉重的行囊,是看得见的故乡、品得到的乡愁。交流模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不变的永远是最朴素的陪伴。

  据2月21日《经济日报》报道,过完年了,收拾行囊准备返程上班。一位网友的帖子引发众人共鸣——“回杭州,后备厢不够用!下次开货车。”很多人沉甸甸的行李箱里,有爸爸做的香肠,有妈妈做的豆腐乳,有姥姥腌的咸菜……这些或许不值多少钱,但却是家乡的味道和亲人的挂念,还有一家人对未来好日子的期盼。

  有一种爱,叫“父母装的行李箱”。

  最浓不过亲情。离开家乡,告别父母,一包包装满行囊的土特产几乎成了全国父母给孩子的“标配”。行囊有大小,但里面的父爱母爱却没有轻重之分。看得见的是物品,看不见的是爱意。父母对子女的爱,恰如那粗粝的米面杂粮,真切质朴,又如那纯净的蜂蜜和菜油,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沉重的行囊,是看得见的故乡、品得到的乡愁。人们印象中,所谓故乡即“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对于很多在外地定居、工作和学习的人来说,回老家渐渐成为“回一次少一次”的奢侈。因而,带有家乡和亲人印记的东西,往往能唤起心底对家乡和亲人的浓浓眷恋。后备厢里的腊肉、行李箱里的鞋垫,总会让我们想起故乡的炊烟、奶奶的皱纹。

  有网友说:“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春节一家团圆,小时候过节父母张罗给我们买新衣做饭,长大赚钱应该反过来孝敬父母。无论穷富都应该回家过年,花多少钱不重要,重在陪伴。”是的,陪伴才是阖家团圆的精神内核,也是很多人的共识。因而,人们不辞辛苦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父母恨不得把家里所有东西塞进孩子的行囊,让惦念一路相随。

  对于父母来说,爱的行李箱永远装不满。在为“父母装的行李箱”湿润眼眶之时,我们也应该借此反思自己对亲情的关照是否足够。小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和依赖着父母的爱,今天,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回报父母、给他们怎样的关照。父母不可能永远保持着我们印象中那种无所不能的形象,他们会慢慢老去。学会关爱、陪伴他们,是我们的必修课。

  有媒体发起“牵妈妈的手”的微博话题,吸引了超过11亿人次的参与,点燃了今年春节期间一场关于亲情与陪伴的热烈讨论。感动很多,陪伴太少。时代在变迁,行孝的方式已经不再是“父母在,不远游”。但纵然社会在发展,交流模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不变的永远是最朴素的陪伴。

  家是离别的起点,家是启航的开始。拖着沉沉的行李箱,揣着满满的亲情,我们再一次启程。“只有奋斗者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我们选择离开父老乡亲到外地打拼,何尝不是以奋斗的姿态,去绘就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与希望呢?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