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目骗真钱财,反诈骗依然任重道远-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社评

假名目骗真钱财,反诈骗依然任重道远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2019-01-18 07:05:3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不断滋生的诈骗新花样也提示我们,反诈骗之路没有终点。在继续探索、借鉴防治诈骗有效办法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诈骗变种的分析和研判,及时完善相关打击诈骗的法律法规;同时,更充分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诈骗苗头,将新型诈骗扼杀在萌芽期,避免造成更大社会危害。

  据1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一些诈骗犯罪团伙打着“党中央”“国务院”旗号,伪造公文、证件、印章,以“政府扶贫”“慈善活动”等名义,以高额返利为诱饵,引诱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所谓的基金会和项目,巧立名目骗取钱财。1月15日,公安部通报,公安部指挥北京、广东、辽宁等地公安机关先后侦破“精准扶贫”“北斗共享联盟”“中国梦想起航基金会”等诈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6人,冻结涉案赃款273万元。

  此番骗术与之前诸多骗术最大的不同,是利用普通百姓对官方等权威背景的信任,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搭互联网社交的便车,因此,此类巧立名目式诈骗的危害不容小觑。其撒网式传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害人群基数大、受骗概率高,对群众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而且,这类骗术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公众对公权力和政策的认知,甚至赔上了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公信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披着羊皮的狼”,只有认清、识破、揭开“羊皮”,才能让“狼”更快地现身。近年来,针对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诈骗形式,相关部门及时梳理侦破,加大打击力度,创新监管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做出了不少努力,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在一些地方,公安部门尝试与银行、通讯、网络运营商合署办公,成立了反诈骗联盟,通过建立诈骗资金紧急止付冻结、诈骗电话自动预警、实时拦截等防骗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诈骗的综合整治与源头治理。

  现实中不断滋生的诈骗新花样也提示我们,反诈骗之路没有终点。在继续探索、借鉴防治诈骗有效办法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诈骗变种的分析和研判,及时完善相关打击诈骗的法律法规;同时,更充分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诈骗苗头,将新型诈骗扼杀在萌芽期,避免造成更大社会危害。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诸多骗局都用心于对受骗群体“软肋”的精准攻击,这一“软肋”不仅有个体的贪欲、无助、沮丧,还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同情、是对未来的一丝希望……表面看,骗子是在用“画大饼”的方式行骗,其实是在洞悉人性的基础上,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信息不对称,赤裸裸地挖坑布陷。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诈骗工作也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长期博弈。因而,防治诈骗行动中,也需要不断提升公众的认知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构筑起一面坚固的防诈骗围墙。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