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生态欠账总是要还的-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生态欠账总是要还的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2020-05-12 06:56:4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怕就怕个别地方存在“歪嘴和尚漏风庙”。保护绿水青山,有时难点不在技术或资金,而在于一些地方在发展理念上的短视与错位,甚至在于个别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而形成种种阻力。

  据5月10日中新社报道,日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情况,指出海南重开发、轻保护情况较常见,有的部门和地方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作为、不担当,甚至推诿扯皮;有的企业对第一轮督察整改工作不力,长期野蛮开采,甚至顶风新建生产设施,生态破坏严重;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严重缺位,大多形同虚设,甚至未按要求实施保护导致保护区名存实亡。

  又是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顶风而上”,又是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批评。新闻中的一些措辞似曾相识——早在2017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时,就通报过海南澄迈县毁坏红树林问题;去年8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点名批评当地“没有按要求整改,反而顶风而上”。如今,通报中再次指出该地“有企业第一轮督查发现的违法行为仍在继续”。

  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面对督察组指出的新老问题,当地理应立即叫停违法违规开发,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然而,有的职能部门“相互观望、上下推诿”,坐视一些企业顶风而上、一些问题积重难返、一些保护区名存实亡。

  为什么行动迟缓?为什么相互观望推诿?为什么顶风而上“势不可挡”?大概率还是因为地方“唯GDP”思想在作祟,“先污染后治理”观念迟迟未能纠正。比如,在“围填海开发”、随意变更生态保护区土地性质等案件中不难看出,要钱还是要环境,相关决策者没有做出正确选择。有的地方对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和利税大户“没脾气”,督察组前脚刚走,一些企业后脚就顶风而上,甚至在公安立案后还在继续违法行为——谁给的底气?谁惯的脾气?

  其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推进。有关部门上级检查台账就算监督,下级交表应付就算落实,“平时不作为、急时乱作为”,敷衍整改,遇事“推一推、放一放”,少数地区为了应付督察组而出现的“变通版”“升级版”整改更是令人咋舌。

  让人深感不安的是,诸如毁坏红树林、在自然保护区顶风违建新项目等生态环境问题被拖成了“连续剧”,长此以往,生态环境伤不起,百姓伤不起,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同样伤不起。

  怕就怕个别地方存在“歪嘴和尚漏风庙”。保护绿水青山,有时难点不在技术或资金,而在于一些地方在发展理念上的短视与错位,甚至在于个别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而形成种种阻力。

  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如何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是绕不开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治理理念、智慧和能力的考验。如何扎紧制度的篱笆,让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给予更多重视,让相关执法者在不法商人“围猎”时无机可乘;如何让发展理念迈入新时代,在提升GDP上多一些绿色注脚,显然都是各地应该加码的功课。比如,重庆试点推行领导干部离任“绿色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不仅要经济审计,还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督促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不错的尝试。

  “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于上于下,于情于理,都过于奇葩,实在不该。希望在中央紧盯之下,对失职渎职者及时启动问责,该补漏的体制机制要快一点健全起来,该恢复的生态环境早日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和活力。期待各地能够积极主动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分内之责,不可推卸。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